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新御书屋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分段阅读_第 675 章

      。

    那驿卒千恩万谢的下去了,宋时拿着个查对匣中之物是否有损伤的理由,就直接在公堂上打开匣子看了起来。

    那些简直不是书信,而是一匣子书,包着蓝色书皮,封皮上标着“某部习俗”“某地鸟兽”“某地地貌”“某部传说”等分类。纸张、墨痕新旧不齐,字体时用楷体、时用行草,笔迹也不都特别工整,有几处甚至染了墨色,分明看得出是在马上匆匆写就。

    这是特地为他收集的资料!

    这孩子在草原上奔波之余,竟还分心写这些,自己不知道累么?晚上写字时灯光亮么,伤不伤眼?寒天冻地的在外头写东西时是怎么握笔的,不会脱了手套,冻伤了他的手吧?

    宋时一头埋怨桓凌不懂事,叫宋叔叔担心,一面又不可自抑地在脑海中勾勒着他为自己记录下这些资料时的模样。他甚至能想象出桓凌一手托纸,一手提笔,坐在马背上看着地形地势、草原特有的珍禽异兽,低声问话,一面记录下其蒙汉名与形象的姿态风神……

    他那时一定是穿着大红官袍,头戴乌纱,外罩轻裘,双手脱缰,只用腿夹着马身,潇洒自如地提笔疾书。

    虽然他亲手给桓凌备了军大衣,虽然他后来又送了几箱迷彩服,但在他的想象中还是要给桓凌穿上最风流的衣裳,像古装剧里的大侠一样,帅得不接地气。

    人比二级保护动物兔狲更值得看。

    宋时手中的文稿半天没翻过一页,堂上的门子和差役自不敢提醒他什么,但外头马同知等人听到桓凌寄书过来的消息,都匆匆赶到大堂,上前行礼问话,打断了他的思绪——

    桓大人寄来家书,他是否要去对面王府,禀告周王殿下与桓王妃一声?

    还有一件私事……桓大人是天下闻名的才子,写的书信诗词都曾在各地传唱过的,这回寄来这么多,是否也可让他们欣赏一番?

    宋时垂眸看了一眼手里的野生动物志,微微摇头,谦虚地说:“这回桓师兄寄来的是草原游记,如实记了些草原人说话,文字略显浅近,只怕文采比不得旧时。”

    这些是按着他给晋江投稿的格式写的,比白话文运动时的文章还白话,只怕外人看了要误会他的文章功底倒退。

    小师兄为了帮他挣钱,冒着大雪寒风写了这么厚厚的一箱文稿,他可不能让他的名声折在这上头。他摇了摇头,含笑说道:“这些文章是在草原上匆匆写就,稿纸上尚有些淋漓墨痕,怎好与诸贤同赏?我打算重新誊抄一遍,配上图画,印制成书再与天下才子共赏。”

    马同知暗道了声可惜,可惜不能欣赏桓大人的书法,却也识大体地不再多问。

    宋大人这几个月没见过桓大人,只得了这么一匣子书稿,自然要把它当宝贝藏着,舍不得让别人沾手了。

    第269章

    几年锻炼下来,小师兄的文稿写得比他还像现代学者了, 连改都不用改就能直接发上晋江。

    虽然这种科普短文稿少低, 算算字数一篇竟只有十几块, 但这满满一箱子若都能过稿,也抵得上几篇博士论文。自从他们跟随周王到汉中, 借着亲家的身份把王府、宫廷各种礼仪、节令习俗扒了个底儿掉,能写的都写过一遍,再没有这么多东西可写了。

    他可不能辜负桓凌的心血。

    宋时感叹几句, 就一头扎进打字上传工作中, 走到哪儿都要带上一本文稿, 稍有空暇就拿出书来抄几个字,争取早些投稿到晋江后台。这副手不释卷, 指尖藏在袖里点击屏幕的模样落到人眼里, 就是他被桓凌的文章迷得不能自拔, 看到精彩处还要在袖子里点点划划, 凌空抄写其中的佳词妙句。

    不知这文章写得何等精妙,竟能令宋三元如许沉迷。他往日看书都是一目十行, 怎么看这箱文稿就慢得像是字字都要嚼碎了吞下去似的?

    他越藏着不给人看, 别人就越是心yǎng难耐地想知道其中内容。但宋时心硬如铁, 顶着属下和学生们如怨如诉的眼神, 顶着周王含蓄的探问, 硬是把那箱原稿藏得严严实实的,没给人看过一眼。

    他多年赶稿,输入速度快, 也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