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9
上阳白发实录 作者:哎呀喂呀
是工作量和一群方脑袋的臣子吗?
(皇帝奏折的段子来源于百度搜索引擎,有修改)
第九章 帝都事略
建武十一年。
转眼间,我进宫已经十九年。连当年那个不懂事的小宫女小扣子都混成了“扣姑姑”。
我如若不是莫名其妙混成了正三品宫令,还是一个普通宫女的话,这个年纪在宫里已经是个嬷嬷了。想到一群小宫女站在老身面前齐齐喊:“余嬷嬷安好!”我就不禁打了一个冷战,挥去脑袋中这个莫名其妙的想法。
我觉得自己这前半生都跟“莫名其妙”这个词有着莫名其妙的关系。
莫名其妙进了宫,莫名其妙跟大长公主成了挚友,莫名其妙当了官,莫名其妙跟四王绑在了一起,莫名其妙升了官,莫名其妙成了勤政殿唯二的高品级女官,莫名其妙开始编撰一部史书……
勤政殿作为皇帝的办公场所,本来应该有一名正一品内舍人,两名正二品侍中,四名正三品宫令,八名正四品女史,一共十五名高位女官众星捧月围绕在皇帝陛下周围。而那些正五品尚宫及以下女官只能在后妃宫中任职,没有资格进入勤政殿。
但现在整个后宫除了一位历经七朝的正二品侍中(官比副相)之外,就属我的官儿最大(官比尚书),其余的官职都虚位以待。
现在皇帝说一不二,他不封新的女官,大臣们谁也不敢对他的后宫说三道四。
而后宫中唯一比我官大的罗侍中,已经年逾八十。
据说她十三岁通过选秀入宫,一路看尽前朝的风雨飘摇,经历数次改朝换代,就连前朝苟延残喘那段时间她都在勤政殿屹立不倒,原因是她犹如一本活史典,脑袋中装着帝王、世家、门阀的关系网,对他们的族谱如数家珍,甚至能追溯到十几代以前……但她也曾数次与刀尖擦肩而过,与死亡亲密接触,在崩塌中全身而退。犹如一座活着的丰碑。
在勤政殿这十一年中,我除了见识过上万份辞不达意、废话连篇、让人忍俊不禁的奏折,还见识了罗侍中超常的记忆与无比清晰的思维。完全不像一个垂垂老矣的深宫妇人。
应皇帝要求,我在记录、编撰一部《帝都事略》,试图把一段段尘封的往事从罗侍中的脑袋中挖出来记录在案。刚开始的时候,罗侍中时而配合时而偷懒,配合时事无巨细娓娓道来,偷懒时可以一天不说一句话,软硬不吃,直到……她尝了我做的鲜花醪糟。
如今她吃了十一年的醪糟,越发精神矍铄,鹤发童颜,身子骨越来越硬朗,一副奔着一百岁去的架势。由于她吃我的嘴短,我的《帝都事略》手稿已经攒满了三个半人高的大木箱。每当我认为她脑袋中的历史(野史)事件被我挖得差不多的时候,她就能给我整出一条新的线索,展开一段新的往事……我严重怀疑罗侍中大人在“空口套醪糟”,所以一部《帝都事略》写了十年迟迟不能完结,皇帝催完结稿已经催了六年了,我估计他再催个六年都不可能完结,因为按时间顺序,我们才整理到前朝顺天年间的“事略”,离我朝的“事略”略过那些没有年号的短命王朝,连有年号的“正规”王朝都还有整整四个朝代。
《帝都事略》手稿算是史书(野史),没办法让四王帮我校对誊抄,不然以他的文采,只需稍加润色,书籍上市必然引起“帝都纸贵”。
皇帝除了对废太子手段铁血之外,对其他十几个弟妹都还算不错,尤其钟爱宁王殿下,上朝时带在身边,赈灾时派他出面,就连他去行宫避暑期间都是宁王监国……据我这察言观色功夫练到“炉火纯青”地步的双眼来看:这是在培养接班人的节奏啊!
至于为什么不培养自家儿子而是培养弟弟?这得从皇帝没有孩子说起……
而导致皇帝没有孩子的原因要从废太子说起……
所以据说“当年齐王手刃废太子之前先施了一道腐刑”这个传言可信度比较高而且对于当事人极端的手段吃瓜群众表示还是可以理解的。
至于“以后的皇帝可能是个麻脸”这个想法在所有人心里过了一圈之后大家都选择了保持沉默,谁愿意冒着砍头的危险说:“陛下,宁王是个大麻子!”
活腻味了吗?真是百岁老人上吊——嫌命太长了的节奏!
皇帝:你是想变成站着的麻子还是躺着的麻子?自己选吧!
在这十一年中,宫里基本没有出什么大型的“尔虞我诈”“明争暗斗”的事件,因为!!!皇帝陛下的后宫不管比起以前的太上皇后宫还是现在的太上皇后宫,简直不要太清静!
据皇后感叹:“连凑一桌打牌的姐妹都凑不齐!”
所以后宫的女官除了我,其他人都很悠闲,其余的女官只需要服侍三个人(太后、皇后、贵妃)能不悠闲吗?
而我,每天天刚亮就需在勤政殿候着下朝的皇帝陛下,整理山一样高的奏折,然后去上阳宫找罗侍中开始记录《帝都事略》直到天黑……最后匆匆赶回曦和宫陪已经变成“望妻石”的四王殿下,白天累得像狗一般,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