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新御书屋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分段阅读_第 1264 章

      ,而他也不可能直接在此事上给李隆基提建议。
    任命首相之选,是皇帝一人的权力。
    除了乱臣贼子,没人能够干涉。
    宋璟、张说送裴旻离开中书省,宋璟叹道:“此次封禅归来,大唐就jiāo给道济了。”
    张说也不知如何开口,只是叫了一声:“宋公!”
    张说是难得的文武全才,迄今为止,已经两次拜相。
    在多相制的唐朝,宰相与首相是有极大差距的。
    已经多次升任宰相的张说,早将首相视为心愿,但是宋璟的人品道德就如昔年魏征、马周一般令人敬佩。
    张说从他手中得到首相之位,让他心底很是矛盾。
    “无妨!”宋璟心中固有遗憾,但走到了今日,却也看的很开,笑道:“能够辅助明君,一展所学至今,早已不负此身。道济,你才略更胜于我,未来由你辅助陛下,在下非常安心。只是你脾气有些暴躁,对于属下过于苛刻,希望你能好好改过。此外,对于裴公此人不要以常理度之。如此人物,依我看来不是诸葛亮,就是曹cāo,甚至更过。好好用之,将会为我大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若因各种原委,只怕……”
    第一百零一章 首相是裴粉
    最后的话,宋璟当然没有说明。
    张说自然明白宋璟要说的是什么。
    若是常人,说这话张说或许会将之视为诛心之言。
    但是此话出自宋璟之口,张说却明白宋璟是真心实意的。
    自古文武殊途。
    文臣就是见不得武将做大,尤其是手握重兵的武将。
    即便这些武将对朝廷对皇帝忠心耿耿,依旧免不了各种猜忌。
    这些猜忌很多时候就是导火索,能够将一切燃bào。
    历史上类似的情况很多,很多拥兵大将都是因为各种猜忌导致冤杀或者被bi造反。
    尽管有诸多的前车之鉴,但是文武之间的隔阂,令得这类事情一犯再犯。
    如蔺相如那般,能够尊重重视武将,提倡文武并力,一起护卫家国的文臣太少太少。
    李隆基用人唯亲,人所共知,裴旻也因此掌握了莫大的权利。
    从开始的陇右军政大权一体,到现在身兼河西、陇右两镇节度使,坐拥二镇十五万兵马。
    对于这样的人物,即便裴旻没有反心,诸多文臣也会脑洞大开的想着万一裴旻动了造反之念,应该怎么办?
    尽起河陇之兵,直捣京师长安,应当如何?
    这种闲着没事干的瞎cāo心,往往就是事态萌发的起点。
    只要一有导火索,这种瞎cāo心就会成为猜忌。
    所以远在陇右、河西手握大权的裴旻,没有少为朝中的诸多文臣议论,甚至给李隆基建言,希望削弱裴旻的实权。
    李隆基对此不闻不问,说得多惹他烦了,直接驱赶出朝,去外地任官,就如劝说李隆基对付王毛仲的吏部侍郎齐澣一样。
    但是经过这些天的事情,宋璟心底突然有一种负罪感觉。
    他以往没有少劝李隆基削弱裴旻的权力,但是裴旻却一而再,再而三的帮着他。
    从最开始的《三字经》鼓励李隆基上朝,到为劝说李隆基节俭,为世家关说,到现在为他们提出的封禅的行程路线劳心劳力,甚至屈尊与他们商议。
    这一切的一切就如反过来的廉颇与蔺相如。
    将相和说的是文臣蔺相如以胸襟气度折服了武臣廉颇。
    现在武臣裴旻却折服了身为文臣的宋璟,令得他心服口服的以“裴公”相称,甚至自行惭愧。
    他自问做不到裴旻这般,又凭什么来指摘裴旻?
    故而宋璟方有此言,让张说莫要以往常的眼光来看裴旻,免得枉做小人,甚至将一个诸葛**成了曹cāo。
    张说能够体会宋璟之意,肃然道:“宋公大可放心,对于裴公,某是打心底的敬重,不论是才学,还是文采,皆是如此。您大可放心,某与裴公非但没有半点矛盾,反而在政略上惺惺相惜。必会效仿昔年蔺廉之jiāo,一同为我大唐效力,再创贞观盛世。”
    张说这话说的有些激昂,也并非是违心知论。
    张说名动天下,是文武全才,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