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新御书屋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分段阅读_第 1765 章

      如何处置李宪,裴旻特地跟源乾曜、李元纮、王晙、杜暹几位宰相商议了一阵,五人还一并找了当今的皇帝一并探讨。
    李隆基作为一个父亲,他是很失败的。
    李琰对于李隆基并没有多少的感情,为父报仇的心不真切。
    最终裴旻帮了李宪一把,并未重罚,剥夺了他宁王的身份,命他入道,终身于皇陵守护皇族陵庙,自赎己过。
    第十章 垂拱而治
    用一辈子来赎罪,看似严酷,其实已经很轻很轻了。
    是李宪的过错涉及一个皇帝的死,也就是李宪身份特殊才能申请到的待遇。
    换做是别人,早就满门抄斩了,就算诛九族都不为过。
    这也亏了李宪自身的人设完美无缺,辞让太子之后,醉心音律,不过问朝局。
    兼之裴旻现如今的威望风头,一时无两,这才将此事压下。
    李隆基的病故并未给唐王朝带来多大的影响。
    毕竟现在是太平盛世,天下思安,而李隆基在临终前,再一次展现了他一代明君的风采,将裴旻、李祎两位军方大佬调来庙堂辅政。
    李琰的即位,没有任何的波折,顺顺利利的成为了大唐新君主。
    皇帝去世,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繁杂。
    因为家国大事,不可一日不处理。
    故而历代君王在身后事的处理上都很随便的。
    李隆基去世后的第七天就出殡了,军国大事,不受丧礼的影响,寻常闲务,也是照常进行。
    裴旻尚书令本就是文臣之首,而是太子继位,辅政大臣的身份跟着生效。
    这庙堂之上,裴旻更是一家独大。
    尤其是李琰,他有些碌碌无为,对于军国大事并不上心,任由裴旻施为,恰是因为如此,唐王朝皇位的过继一点动dàng也没有。
    这个时候的朝政,有点像《尚书·武成》里的记载的那样:惇信明义,崇德报功,垂拱而天下治。
    意思就是垂衣拱手,毫不费力,表示统治者什么都不用做,却能使天下太平,这是无为之治的最高境界。
    儒家圣人称道的政治环境,无形中在此刻实现了。
    李琰什么都不管,军国重担都压在裴旻身上。
    而裴旻武有王忠嗣、封常清、高仙芝、哥舒翰一大票的武将为后盾,文又拉拢了宋璟、张九龄、杜暹、王晙为党羽。
    源乾曜是和事佬,对于裴旻唯唯应诺,李元纮自顾不暇,哪里敢忤逆裴旻?
    唯一能与裴旻叫板的李祎也为裴旻的人格魅力折服,尽心尽力的处理着长安京畿的军制改革。
    这种局势下,裴旻几乎等于是唐王朝的无冕之王,军政令由他一言而决。
    每一天都要处理着各种事物……
    其实最开始。
    文武百官还是将希望寄托于新帝的。
    个别有想法的文武大臣,一天到晚的拿着各种军务在李琰面前找存在感。
    毕竟新皇帝新气象,要是自己的才学得到了新帝的看中,飞黄腾达,指日可待。
    而且依照常理,新皇即位,他需要老臣巩固稳定江山,也需要新臣来牵制老臣,来争取自己的利益。
    动此心思的大臣并不少。
    结果!
    情况很让人尴尬。
    诸多大臣兴致勃勃的找上李琰。
    李琰却一问三不知,就算有些事情知道了,也不下结论,都会问一句“问过姑父没有?”
    裴旻这边不同意,李琰绝不轻易的下任何命令。
    而且裴旻自身的治世水平不说多强悍,与李琰相比却是一天一地。
    裴旻麾下又是能人辈出,有宋璟、张九龄这样的能人,但凡有问题都能得到很好的解决。
    久而久之,诸多有想法的文臣都死心了,老老实实的找裴旻商议国事。
    裴旻也忙得焦头烂额,体会到了李隆基的感受。
    这想要处理好一个国家的事情,当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上位者权势越重,这责任就越大。
    压力与诸多事物就如大山一样的压在肩上,随时都有将一个人压垮的可能。
    李隆基后期xing格大变,未尝没有扛累了心态,开始选择沉迷享乐。
    裴旻这日在处理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