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新御书屋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分卷阅读151

      玻璃囚牢之起 作者:叁仟ML
    眼,两手合十捂在鼻前食指紧压着眼角泪腺。
    无奈,泪水还是不知从何处翻涌出来,顺着她的指缝蜿蜒至手臂,再从手肘尖端晃荡着掉落浅蓝色的压胶地面。
    林森柏鞠着身子平视咪宝,小心翼翼问:“要不要肩膀借你靠靠?”
    “嗯…”咪宝回答。
    咪宝的父亲早年患有风湿性心脏病,曾经有过次轻微缺血性中风,这次入院是因为高血压外加情绪过分激动引起的二次中风。
    众所周知,二次中风是极为危险的,特别对个六十二岁且患有先天性心脏二尖瓣狭窄同时患有高血压的老人而言。好在他这次颅脑损伤部位并不至于立刻致死,经过颅脑钻孔减压后尚有几年阳寿可图,但随时活在危险中确实称不上什么幸运的事情,特别是对这样个“固执”的老人家来说。
    提起咪宝父亲的固执,就必定得牵扯出个已经被众文坛大手写臭写滥的题材,题材名曰“上山下乡”,于是下面的文字,本可以另起篇短文,短文名曰《我与历史,不得不说的故事》,说得浅显些或可以起名为《那年代,我与家人二三事》,但由于篇幅有限,群众耐心有限,笔者写作功力有限,什么什么都有限,笔者为自身性命安全着想,只于本文内草草提,顺便挖挖如今拥有御姐身御姐心的咪宝同志,那个颇为悲惨的童年——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说:我们花了三百亿,买了三个不满意“知青不满意,家长不满意,农民也不满意”。自此,由九六八年毛主席句“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要说服城里的人,把知识青年送到农村去,来个动员。农村的同志也应当欢迎他们去”引起的,为期十年的上山下乡运动宣告结束,知识青年陆续返城。
    咪宝的妈妈,是幸运的第批返城知青,却也是不幸的第批下乡青年。九七二年,下乡四年后,她仍看不见任何能够回城的希望,时年二十五岁的她知道再熬下去只会荒芜了自己,只得答应个根正苗红,勤劳肯干,看起来模样也不寒碜的青年农家子弟的炽烈追求,结婚生子。
    九七三年,咪宝的哥哥哇哇坠地,九七五年,咪宝也看见了这个光怪陆离的世界。
    咪宝的妈妈在未下乡时,是位年轻的高中语文教师,她为咪宝和咪宝的哥哥取了同名“钱隶筠”,只不过咪宝哥哥的“筠”从“均”音,而咪宝的“筠”从“匀”音,如此,两兄妹的名字,读法合成“均匀”,但写法样。
    咪宝三岁快半,上身穿着小棉袄,下身穿着开裆裤在农家院里追大鹅时,家里那台老旧的亚美收音机里播了则她听不懂,哥哥也听不懂的新闻。可他们的妈妈在听完广播后,下惊叫起来:“我能回城了!天啊!我终于能回城了!”苦等十年,终于。
    知识青年返城的心情是执着,也是复杂的,钱妈妈得到返城名额,半喜,半忧。喜的是自己终于能脱离艰苦的环境,回到父母身边,享受由于以农养工带来的剪刀差福利;忧的是名额只有个,不可能举家回迁。钱妈妈问丈夫如何是好,本就因农业户口觉得在妻子面前抬不起头来的男人冷冷丢下句话“你爱咋办咋办,给俺娘把孙子留下来就行”又回合作社的地里种田去了。
    咪宝的父亲,名叫钱五行,比咪宝的妈妈徐延卿大三岁,是个生于斯长于斯的壮汉子。父亲早逝,母亲病弱令他早早挑起了家里的担子。
    作为穷困家的顶梁之柱,年少时虽沾了大锅饭的光没有饿肚子,但那样的好日子并没有延续太久,九六零年的自然灾害使得大锅饭也吃不饱人,为了让卧床的母亲吃上稍微营养的东西,他冒着被通报批评扣工分的危险,在自己的床底下圈养了三只母鸡,靠着从牙缝里抠出点口粮和把藏在衣兜里带回的,合作社喂猪的麸皮,他硬是把三只小鸡养成了六岁还能产蛋的老母鸡。
    徐延卿这个人,是钱五行艰难而执着的生命中从来不敢奢望的光芒。她美丽善良,她温柔细心,她贤惠孝顺,她知书达理…不可忽略的是,她是个拥有城镇户口的人。
    那年头城镇户口与农业户口的差别与现在大不相同,简直个在天上,个在地下。工厂招工,不要农业户口的大人,学校招生,不要农业户口的孩子,农业户口的人就算到了城里也没饭吃。由于城市优厚的生活条件,农民用他们血汗养活的的城里人,因为重工轻农的政策倾向,硬是比城里人矮了头。
    综合种种,钱五行在追求徐延卿时,凭借的完全是年轻人冲动至极的情不自禁,他从来没想到在他连续四年日以继夜的关怀照顾下,徐延卿居然会答应嫁给他。
    他的固执得到了回报,美妻,壮儿,娇女,年迈的母亲笑得合不拢嘴,病体似乎也在几年中康健许。
    知青返城虽然是徐延卿直念念不忘的事情,但沉浸在幸福中的钱五行从未在意,他有很事要忙:他要下河抓些鲫鱼给妻子熬汤下奶,他要上山看他挖好的兽井里有没有新的动物可以给家人加餐,他要讨好合作社里的生活委员,让她给布料让母亲,妻子和孩子们在冬天里穿得暖些…他要与在合作社学校里担任教导员的徐延卿起努力,努力养活家子人。
    返城名额下来的时候,他纵有万般不舍,却也知道自己抵不过妻子归城的执着,为了妻子和孩子的未来,他不能自私地将他们留在农村。可老母亲不会舍得钱家的脉独苗流落他乡,徐延卿若自己带两个孩子也辛苦,所以当徐延卿问他改怎么办时,他说出了上面那席话。言中之意,不外是“小的归你,大的归我”。
    徐延卿返城后,关系跑尽,人脉用全,也只赶在小钱隶筠六岁入学以前办妥了小钱隶筠的户口,而大钱隶筠和钱五行,只能待在原处,等着她工作所在学校半年次的长假来临时带着小钱隶筠坐着火车,赶迢迢数百里地,回去探望。
    从九七八年到小钱隶筠初中毕业的近十二年间发生了许事,有两件令小钱隶筠印象特别深刻:是小学三年级时奶奶过世,妈妈红着眼带着事假条到学校接出了正在上课的她,直接奔往火车,回到被她背地嫌弃的落后农村,在小山坡上参加了奶奶的下葬礼。小钱隶筠记得盖棺时,奶奶穿着妈妈亲手为她换上的黑黄两色寿衣,面目安详。二是初中二年级时爸爸以四十五岁高龄考进了b城所普通大学,时间成为b城各大报纸竞相报道的热门人物。她听见妈妈于放榜当天躲在房间里又哭又笑了整夜,因为当时考学是带户口的…
    在饿殍满地的三年自然灾害中救活老母亲,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