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2
爷爷奶奶不是话多的人,在农村那个一个年级只有一个老师的学校,她也没能交到要好的朋友,于是她越发的沉默。
那个时候,她最幸福的时刻就是爸爸妈妈回来看望她的日子,也许是因为愧疚,那短短的几天,爸爸妈妈会和颜悦色的对待她,还会为她带来好吃的零食和漂亮的衣服。
后来,父母终于在一个小城中有了稳定的收入,打算定居在那个城市。于是,他们把陈沫也接到了过去,一家人租住在几平米的小屋里。
那时,他们一家四口的日子过得很贫苦,摩擦不断。远离了六年的嫉妒与怨恨又缠上了她。
陈沫和父母分开六年,本就和他们产生了隔阂,这样一来,原本淡漠的亲情越发的岌岌可危。
然后,她上了初中,开始住校。她孤僻的性格让同学们都对她敬而远之,但她却把学校当做逃离家庭的避风港,每天独来独往、三点一线,过得也算平静。
直到上了高中,父母终于买上了房子,一家人搬进了不大的新家。
也许是生活的重担缓下来了,父母的脾气渐渐温和,也不再一味的偏爱弟弟,陈沫的日子好过了。这些使得陈沫内向到自闭的性格有所好转。
但她与家人的关系始终得不到改善,长期住校的她早已习惯这种与家人不远不近的距离。
然后,她去了一个遥远的城市上大学。
室友们几乎每天都会给家人打电话,即便是后来适应了大学生活,一个星期也会打一次。
只有陈沫,对她来说,给家人打电话是一种煎熬,因为她不知道该和他们说什么,每次费尽心机找的话题总会被父母一句话终结,她和父母似乎没办法像正常的亲人那样聊天说笑。
第二章鬼魂
大学四年,陈沫和家人之间的关系依旧不顺,但她的大学生活却很美好。
追剧、看小说、每天最大的烦恼就是吃什么。她还是很沉默内向,但已经改善很多,和室友相处还算愉快。
这样的生活可以说是陈沫一生中最自由、最轻松的时光。
但陈沫心里清楚,她大学期间的自由轻松,是由父母的负重前行换来的。那个时候,父母频繁生病、收入也大幅度下降,尤其是后来弟弟也上了大学,经济负担大幅度增加。
这样的情况下,陈沫不敢想考研的事,她只能选择一毕业就找工作,挣钱减轻家里的负担。尽管她清楚,她一个二本的学历,很难找到满意的工作,前途渺茫。
毕业后,陈沫去了上海,有两个原因。一是想在大城市开阔眼界,如果能找到上海户籍的男朋友说不定还能留在上海。二是大城市收入高,尽管开支也大,但终究比家里的小城挣得多些。
但命运之神始终没有眷顾她。
这些年在上海陈沫吃尽了苦头。刚来的时候,她身上只有几百块钱,在找到第一份包吃包住的工作之前,她睡了一个星期的大街,活得像一条流浪狗。
八年过去了,现在她月收入过万。其中的辛酸苦楚,只有她自己知道。
然而,即便过了八年,她在这个城市依旧无牵无挂。虽然有关系不错的同事,偶尔可以聊聊天、说说话,却没有人能走进她孤单的内心。她没有朋友、也没有爱人。
她累了、倦了,所以打算回到家在的那个小城。
也许是年龄大了,开始恋家了,明明和家人的关系没有多好,但血缘的联系是她割舍不掉的。大概在她内心深处,她始终觉得有家人的地方才是家吧。
陈沫告诉父母,她想结完今年的工资和年终奖就辞职,过得轻松自在些。
父母喜忧参半。喜的是外出多年,好几年过年都没回来的女儿终于可以回来了团聚了;忧的是家在的小城与上海相比差得实在是太远了,想要有份月入5000的工作都不容易,更别说上万了。
最终,到底是父母年纪大了,不忍心女儿30岁了还在外面孤苦无依的生活,反过来劝说陈沫,家里虽然不如外面繁华,但至少能为她做上一日三餐,吃喝不愁,让她放心回来。
决定要回家后,陈沫内心深处多年的不安、无助消失了,心情变得无比轻松。
为了在走之前尽可能多的挣钱,也是因为年底了、公司业务繁重,陈沫便天天加班,想尽可能多的挣一点加班费。
最近陈沫每天都过得很繁忙,但也挡不住她那一天天的盼望着回家的日子快点到来的热烈的心情。她以为她度过了灰暗的童年,充满遗憾的青春,辛苦奋斗的青年,接下来迎接的便是温情的家庭生活。
但命运再一次戏弄了她。
陈沫知道,她血液已经流失得太多了,身体越来越冷,意识越来越模糊,她就快死了。眼泪划过陈沫惨白的脸。她回忆完这短暂却充满遗憾的一生,很不甘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