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新御书屋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分卷阅读79

      老家距离成都挺远,光是长途就要花3个半小时,然后转中巴车,花一个多小时到达镇上,然后自己找车,花四十多分钟到达村子。
    陈沫一家早上7点就出发了,下午4点过才到村子。大半天的连续奔波,再加上这么多的行李,一家人疲惫不堪,就连总是精力充沛的陈辰都焉不拉几的。
    陈沫身体疲惫,但心里却很雀跃。这个陌生又熟悉的村子啊!她回来了!
    “这不是玲玲吗?这大包小包的,还有两个孩子,多年不见孩子都长这么大了。”路过的大叔对夏玲寒暄道。到底是看着长大的孩子,即便相隔十年不见,一眼就认出来了。
    见到多年不见的熟人,夏玲热泪盈眶,“叔!我家里一切都好吗?”
    “你爸妈整天念叨着你呢,总是来向我打听你的情况,但你这几年没跟夏勇在一个城市,他给你打电话问你的近况,你也没说清楚,我都不知道该怎么说,你快回去看看吧!”
    这个大叔在家里开了个小卖部,安装了座机,村子里的人家有电话一般都打到他家,他再用喇叭喊人来接电话,每次收2毛钱。
    他的儿子夏勇很有出息,早早的进城打工,现在已经是一个包工头了,每年赚的不少,当年村子里的年轻人,几乎都是跟着夏勇出去打工的。夏玲当初也是跟着夏勇出去的,但她一个女生不适合工地,夏勇就帮她找了一份餐馆的工作。
    因为夏勇能干,所以他家成了村里的大户,建了一栋3层楼的小洋房,家里还有一辆面包车。说到夏家村,没人不知道他家,没人不知道夏勇。
    这个村子就叫夏家村,整个村子的人几乎都姓夏,多多少少都沾亲带故。
    夏勇是个百事通,对外面打工的年轻人的动向都了解,他又经常打电话回家,把他了解的情况告诉家里人。以至于村里的人都喜欢找这个大叔唠嗑,问问在外打工的子女的情况。
    夏玲红着眼眶说:“我这就回去,改天再来叔家拜访。”
    大叔笑呵呵的应道:“欸!等你们来叔家,我让老婆子给你和孩子们烙饼吃!”
    ……
    “汪汪汪!”院子里的大黄狗犬吠。
    这只狗陈沫认识,它叫大黄,一只典型的中华田园犬,是外公外婆家养的,一见生人就叫得厉害,上辈子的陈沫特怕它,因为它老是对陈沫叫唤。
    为了陈沫,外公外婆只好把它栓着,直到一个假期过了,她得回爷爷奶奶家了,它才勉强接受她。等她第二年再来的时候,它已经不再了,寿终正寝。
    “大黄,你不记得我了?你还是我抱回来养的呢!你这名字还是我给你取的!”夏玲隔着栅栏对大黄说道,试图和一只狗讲理。
    大黄又叫了会儿,似乎记起了夏玲的气味,不再叫唤。夏玲试探的走进去,大黄跑过来抓她的鞋子,一副乖巧的模样。
    夏玲松了口气,对身后的几人说:“进来吧。”
    谁知陈建党刚踏进一只脚,它又“汪汪汪”的叫唤起来,吓得陈建党把那只脚又缩了回去。夏玲只好去门口的石柱上取下栓狗的绳子,把大黄拴在了它的窝边。
    陈建党和两个孩子这才放心的走进院子。
    陈沫打量着眼前的一切。
    眼前这栋砖瓦房看上去很老旧,比陈家在温江县的房子破败了好几个等级。院子里有几只鸡在来回走动,‘咯咯咯’的叫唤,旁若无人的找着吃的。院子里还种了两颗果树,树干光秃秃的,看上去有些荒凉。
    上辈子的陈沫在这栋老房子里住过两个夏天。她每天都能吃到在井里冻得冰凉冰凉的西瓜或葡萄,村里有人种,外公外婆拿了自家种的东西特意去换的,每天都有,没断过。
    那段时间是陈沫灰暗童年里唯一的曙光。那种被人悉心呵护的感觉美妙得让人心醉……
    “家里没人,该不会在地里吧?这大冬天的,也没什么农活需要干啊。”夏玲一边絮絮叨叨,一边翻着门前的杂物堆。她是在找家里的钥匙。
    这堆杂物遮住的墙面有一个小细缝,正好可以放下一把钥匙。外公外婆习惯在那里放一把备用钥匙,很隐蔽,一般不会有人发现。
    再说了,农村的房屋里一般没什么值钱的东西,现金都是东藏西藏,除了藏东西的人,一般人找不到。这种情况下,这种老式的锁挂在门上也就图个心安。
    即便真有贼,这种简易的锁很容易破坏,根本不需要钥匙。
    “找到了!”夏玲掏出钥匙,打开了门。
    屋子里的摆设与陈沫记忆里的样子相差不大。她抚摸着木椅上凹凸不平的轮廓,听着耳边的鸡叫犬吠,百感交集。刹那间,一种时空错乱的不真实感涌上心头。
    “建党,你收拾一下行李,把东西该放哪放哪,把我的房间和我隔壁的房间收拾出来。你来过一次,应该知道是哪两间吧?”夏玲对陈建党吩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