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新御书屋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分卷阅读82

      小孩在城里生活了几年,嘴巴早就养叼了,顿顿都要有肉,尤其是辰辰,没肉他还不乐意吃呢。”
    外公瞟了一眼女儿,责怪道,“你不早说要回来。今年家里养了两头猪,拿去集市上买了不少,剩下的都做成香肠和腌肉了。早知道你们要回来就不该卖的,家里就天天有肉吃了。鸡只有十来只,也不知道够不够吃。”
    “爸,妈,够吃的。我们就在家住一个月,一个月后还得回去做生意呢。”夏玲笑着说道。
    “做什么生意啊?”外婆头也不抬的问道。
    陈建党回答:“开了一家店,买服装和一些别的东西,还开了一家饭馆,最近又新开了家裁缝店。都挺赚钱的。”
    外公说:“听起来还不错,既然赚钱就好好经营,争取赚更多的钱。”
    夏玲说:“知道,我们心里都明白着呢,不用担心。”
    外婆说:“怎么能不担心,就你这一根筋的性子,被人卖了都不知道! ”
    夏玲笑了笑,低头吃饭,不再继续这个话题。
    陈沫随意的说:“外公外婆要搬来一起住吗?反正还有多余的房间。我旁边的屋子就空着。”
    在回老家之前她就决定劝外公外婆搬去城里一块生活了。妈妈是他们的独生女,将来养老肯定是仰仗着爸妈的。
    上辈子外婆在她高中时就去世了,外公是在她大学期间去世的,皆是积劳成疾导致的早逝。
    他们唯一的女儿远在云南,没有在身边照顾着,老两口每天这么早晚归的干活,身体怎么受得了。
    现在外公外婆都才年过半百,还年轻。现在就接到身边照顾着,不让他们过度劳累的话,应该能寿终正寝吧。
    这一片区域由于山多,方圆百里经济都不发达,村里的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留在村里的都是一些上了年纪的人,导致这些村庄越来越落败。
    陈沫最后一次回来是参加外公葬礼的时候。那时,这附近的几个村子都被政府纳入贫困村的范围,由国家出钱修了水泥路。然后来了一位大老板,大老板包了十几座山头种柠檬,这才拉动经济稍微增长了点。
    陈沫死后也来这边看过,人稍微多了些,中年人都回来了,要不是大老板种柠檬种得很成功,使得这边有了柠檬基地的称号,提供了很多工作岗位,估计是留不住人的。但这边的农民依旧不富裕就是了。
    陈沫对养殖种植不了解,她没有帮外公外婆或爷爷奶奶在村子里发家致富的打算。
    如果不是国家拿钱修了路,大老板会来这边种柠檬吗?当然不会,运输问题就是这边贫穷的根本。陈沫没有能力解决这一问题。
    国家给钱修路那是十多年后的事了,这十几年的时间,在城市里做点什么都比村子里赚钱。国家政策到不了这里,这里的老房子和土地就不值钱,守着也没用,还不如离开。
    “爸爸妈妈,你们觉得怎样?让外公外婆搬来一起住好不好?”陈沫微笑着把问题丢给大人。
    夏玲越想越觉得这是一个好主意。
    父母年纪不小了,到了该享福的年纪,在家种地累死累活的挣不了几个钱。这边太穷了,最近的医院在镇上,生个病还得去镇上看病拿药,很不方便,还不如跟他们去城里。
    她扭脸看向陈建党,眼神里的含义不言而喻。
    陈建党心领神会:“那就一起住吧,二楼一共有四间房,我们这边还有一间空房间,王姨那边还有两间空房间,有地儿!”
    他欠妻子这么多,对不起岳父岳母这么多年,把他们接去享福是应该的。他爸妈和哥哥这样对他,说不在意是骗人的,每年寄钱回去、偶尔回家过个年已经是他能做到的最大程度了。
    哪边亲哪边疏,他心里怎么会不明白呢。
    夏玲幸福的笑了,她就知道,她没看错人!
    第六十三章过年
    外公外婆同意搬去城市生活。但他们有个条件:走之前补办婚礼和酒席。
    当年夏玲和陈建党私奔这件丑事在附近几个村庄都传遍了。老两口只有一个女儿,已经受过一次非议。女儿和别村的小伙子私奔使得老两口更没脸见人了。
    农村多得是嘴碎的人,明里暗里的嘲讽老两口都听出茧子了,一开始他们还上前理论几句,后来听得多了,就当没听见。嘴巴长在别人身上,又不能把他们的嘴缝起来。
    这十年的时间,老两口受的指指点点比过去几十年都多。他们怎么能这么不声不响的离开!补办了婚礼和酒席,夏玲和陈建党就不再是私奔,而是正正经经的结婚。
    于情于理,这场迟到十年的仪式都得办!
    夫妻俩同意了这个要求。第二天,陈建党就回了爷爷奶奶家,领着爷爷奶奶上门来商议婚事。
    爷爷还是当年的说法:“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