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新御书屋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分卷阅读116

      会提交一份,还有就是咱的大靠山国防部,都不会落下。咱广撒网,能捞几条鱼就捞几条,最差都会网住一两条的,国防部就是咱的保底!”
    苏娇杨放下心来,“那我问问学生们的意见。”
    ————————————————
    这年头的大学毕业生吃香的很,国家包分配,不是进入机关单位就是进入高校或者科研院所,能从那些跟着她做本科论文的学生中留下多少,苏娇杨自己心里也没底。
    会有一半吗?
    三分之一也不少了!
    苏娇杨忽略了一点,她带本科论文的这些学生都是她昔日的同学,绝大多数人都是拿苏娇杨当‘参照物’来比的,一听苏娇杨有让他们留校做老师的意愿,没一个不同意的。
    他们当了老师,就算是苏娇杨的同事了吧!
    总算能追上苏娇杨的脚步了,好几个学生激动得一宿都没睡着。
    苏娇杨指导这些学生做的毕业论文都是同应用数学相关的,利用数学方法来解决其它学科的问题,适用得很。
    临近十二月底,这些学生陆陆续续完成了苏娇杨对论文的要求,苏娇杨又来了一个骚操作,她让学生们将学位论文中与数学相关的部分全部精简出来,把一篇三万字有余的文章精简成六七千字的长度,然后译制成英文,全部都投了出去。
    苏娇杨这次瞄准的期刊,是位于普林斯顿的《应用数学》。
    虽然《应用数学》不如《数学纪年》的排名高,但在应用数学领域却是无人能及的。
    而且自己带出来的学生自己心里清楚,这些论文确实不错,要创新点有创新点,要基础有基础,可问题就在于没有将成果升华出来。
    要是这些论文的成果都升华出来了,那肯定要投《数学纪年》,可在苏娇杨看来,这些成果的水平还不够,《数学纪年》若是录用了这些文章,怕是会拉低《数学纪年》的整体水平。
    至于苏娇杨为什么不让学生接着做下去,不把成果升华出来,一方面是本科生的毕业论文做到这个水准就足够了,另外一方面,苏娇杨想把那些成果留给自己组建的课题组。
    好不容易培养出一个学生来,结果被人挖走了,项目核心也带走了……那她该去找谁哭?
    作者有话要说:  ps:有霸王票和营养液的小伙伴都砸一砸,这本书在参加《科技兴国》,咱是正儿八经的科技兴国文,却被一堆不知道啥类型的文给踩下去了,难受嘤嘤嘤。
    第44章 鱼目混杂
    陈润之老先生同国防科大校长说的话很快就奏效了,原以为希望渺茫的教育部颇为痛快地批准了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申请,并且一次性拨款四百万,用于国家重点实验室(之后全部简称‘国重’)的建设。
    这建设不仅仅包括建设国重大楼,还包括国重内部优势学科的建设,人才的吸收与招揽等。
    中央专项财政资金很快到账,国防科大从兄弟院校济同大学建筑系约了一份建筑设计稿,然后将湘南一建的团队请来,湘南省第一个国重就这样轰轰烈烈地开始建设了。
    国防科大数学系的办公大楼是新盖的,足够容纳苏娇杨吸收进入课题组的学生,而且国防科大为了尽快给国重挂牌,还将那刚变成教职工食堂的‘数学系旧址’又给改了回来。
    教职工餐厅并入原先的学生餐厅中,单独占了一个楼层,开学的时候只为教职工供应三餐,等假期时,会对全校师生开放。
    国防科大的校长为了防止夜长梦多,在申报国重时,直接将国重负责人的名字填上了苏娇杨,这样苏娇杨之后就没办法单飞了。
    给新国重命名的重任自然而然就落到了苏娇杨头上,苏娇杨左思右想,始终没想到一个一直符合自己定位的名字,最终素手一挥,敲定了下来。
    就叫‘数学理论与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
    在这个实验室中,苏娇杨不单单打算搞理论数学,她打算将所有能与数学沾边的学科都搞起来,她让跟着她做本科论文的学生做不同的研究方向,为的就是这个。
    石油煤炭天然气等这些与地质、采矿相关的学科需要研究,就叫数学地质。
    道路桥梁建筑这些与工程类相关的学科也需要搞,就叫工程数学。
    经济学、理论数学等最贴近数学核心的学科也不能落下,这是基础。
    别人搞科研,最多兼顾两个方向,那叫‘两手抓两手硬’,苏娇杨不一样,她习惯跨界了,就和八爪鱼一样,遇到自己感兴趣的学科,立马沉溺进去好好学,遇到自己不怎么感兴趣、但国家有需要的,苏娇杨也会逼自己去学。
    当然,系统任务三择一也是完全不可抗因素。
    就比如现在,苏娇杨一想到自己选择的那个任务,就一个头两个大。
    那任务评定标准是→京城人起来可以乘坐超级列车去羊城喝一碗早茶,再去金陵吃一笼灌汤包,赶来平沙市逛一圈橘子洲头,然后还能赶回京城,吃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