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1
的百姓在清明时节常常做这种吃食,倒是十分清爽,于是把方子学了来。”
赵顼细看那食盒,顶端抄着一首七绝:“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字迹却极秀媚,不由笑道:“这是娘子写的吧。吕洞宾的诗在这里倒是应景。只不过卫夫人簪花小楷虽适合女子,终究少了几分笔力。娘子闲暇时可习魏碑,上可窥汉秦旧范,下能察隋唐遗风,时间久了,自能成一家风骨。”
云娘觉得有理,忙答应了,却听赵妙柔抢着道:“大哥还是不要督导云娘练字了。现在都什么时候了,大哥连饭都没顾上吃。身为皇子又不必考状元,读起书来这么废寝忘食,连爹爹都担心你的身体呢。”
赵顼笑了:“你那里知道,我虽不用参加科举,但这些功课比考状元还难,非是我不爱惜身体,实在是怕岁月蹉跎,时不我予。”
赵妙柔撇撇嘴道:“知道大哥用功。只是好歹注意一些,别又像上次那样,连续三五天不吃午饭最后胃疼,到时候拉下功课不说,受罪的还是自己。”
云娘暗中感叹:宋神宗放在后世,应该是老师最喜欢的好学生类型,而且还是位细节控。
作者有话要说: 1.《东京梦华录》记载清明节那天“禁中出车马,诣奉先寺道者院祀诸宫人坟,莫非金装绀阛,锦额珠帘,绣扇双遮,纱笼前导。”
2.韩维的那段话出自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不过仁宗施行庆历新政已然受伤了,对这一套并不感冒。
3.王安石早年任京官时,与韩维韩绛兄弟交好。韩维做过颖王府记室参军,与神宗谈讲时事时,往往陈说友人王安石的主张,所以神宗自少年时代起,便对王安石就很好好感。《续资治通鉴长编》载:“颖王性谦虚,礼眷宫僚,遇维尤厚,每事咨访,维悉心以对,至于起拜、进止缓急皆陈其节。”
4.其实在治平末年和熙宁初年,变法是朝中有识之士的共识,只不过后来王安石变法的很多主张实在太
有个性了,所以他早年的一些朋友渐渐跟他分道扬镳。保甲法推出后,韩维是坚决反对的,韩绛倒是一直是王安石的得力助手,可惜到最后也离开他了。
5.《宋史》载宋神宗“天性好学,请问至日晏忘食,英宗常遣内侍止之。”
☆、7.大厦如倾要栋梁
福宁殿内,五更鼓刚刚敲过,内监像往常一样过来叫起,宋英宗赵曙昨夜失眠,今早头部隐隐做痛,本想免了今日的常朝,但昨日已免过一次,今日若再免,御史台必定要上札子,赵曙叹了口气,只得默默由内监伺候更衣洗漱。
赵曙幼年时被无子的仁宗接入宫中抚养,赐名赵宗时。仁宗一直都渴望自己能有亲生儿子继承皇位,无奈新生的皇子连连夭折,活下来的都是女儿,直到去世前一年,才彻底绝了念想,立赵曙为皇太子。
这天下至尊之位居然落在自己头上,赵曙一开始自然欣喜。只是做了两年的皇帝,才发现这真是天下最苦的差事。国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即使贵为天子,一举一动都需要受到监视制约,不能任性妄为。本想等仁宗安葬后,给生父挣个名份,谁知韩琦草诏交两制以上官员讨论,居然引起一场轩然大波。侍御史吕诲、范纯仁、司马光、吕大防带头,百官附议,力主称仁宗为皇考,生父濮王为皇伯,把韩琦为首的宰执骂得灰头土脸,也只好暂时偃旗息鼓。亲生父亲只能称伯父,赵曙内心的郁闷难以形容。
濮议之事关乎名教也就罢了。翰林学士王畴,文采斐然,口齿伶俐,赵曙与他一见如故,本想任命为枢密副使,传令知制诏钱公辅草诏,谁知他竟然将词头封还,赵曙气急将钱公辅贬官,不料这个词头发下去,又被另一位知制诏祖无择封还了。赵曙这回勃然大怒,把韩琦叫来,本想给这两人重重的处罚,树立天子权威。谁知韩琦苦苦以祖制相劝,最后也不过将钱公辅贬去滁州当团练副使,将祖无择罚铜30斤,还做他的翰林学士兼知制诏,而王畴升官的事,最终还是不了了之。天子做成这样,也算是相当窝囊了。
这时候,赵曙开始深深佩服仁宗的好脾气了。先温成皇后的伯父张尧佐想做宣威使,结果包拯带领言官反对,宣威使没做成,仁宗还被溅了一脸唾沫星子。大臣变本加厉把手伸到内廷,便是亲信进献了两名美女,王素也要进谏,仁宗虽然百般不愿,最后也只能挥泪割爱,每人赏300贯钱遣散。赵曙自问没有仁宗唾面自干的涵养,在朝野中的声望不如仁宗,也是自然的了。
赵曙坐轿来到垂拱殿视朝,此时天刚蒙蒙亮,多日睡眠不足让他感觉胸口憋闷,浑身不适,最难受的是,头晕眩得厉害,生出一种不知何处可以着力的虚浮之感。但偏偏思路却异常清晰,能清清楚楚的听到大臣们在殿下的争执,“臣”如何如何?“陛下”如何如何?“成法”如何如何,越发觉头痛欲裂,快要支撑不住了。
赵曙只是觉得茫然,每一念及自己的责任,他总不免归于困惑,困惑于列祖列宗,何来如许精力,得以轻易应付日理万机的繁剧?对于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