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新御书屋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分卷阅读65

      粮草和物资,于是在停留了几天之后阿史那赫蓝带着他的鹰师离开了九原以北的驻地。这一战,魏朝守军攻势远胜过去几年,鹰师精锐大量损耗。虽然两军可以说是两败俱伤,但九原守军依靠的是奇计而非实力,还不能掉以轻心。
    “殿下,守军的任务是打胜仗,而不是把突厥人都消灭。”杜若在听了暮北的担忧之后安慰她道。魏朝与突厥在北方边境的摩擦已经持续了百年。虽然中间数次因开通商道出现过短暂的和平与繁荣,但北方自然条件恶劣的现实摆在眼前,资源的争夺是无法避免的。
    “杜先生,为什么不必打仗也能解决的问题,非要兵刃相见?”暮北不理解。
    杜若似乎觉得很有趣,“殿下,如果用武力可以夺得更多,很少有人愿意妥协。”
    他说的是个浅显的道理,暮北并非不懂。她只是感到困惑,每一次战斗双方都会死那么多人,只是为了眼前那一点利益,是否真的值得。
    她站在城墙上看向关外,在更远的地方,漠北,突厥人在戈壁和沙漠中追逐水草生活了几百年,他们一年又一年不远千里南下,从汉人这里抢夺粮食、工具和奴隶。数不清的汉人百姓为此担惊受怕,无数汉人将士死在北境再无法返回故地。突厥人是否觉得这些都是理所当然?阿史那赫蓝带兵杀了那么多汉人,他又是否无动于衷?
    阿史那赫蓝。
    暮北还是很在意。他为什么放过她,又为什么要救她。按照杜若所说,他明明可以亲手杀了她,或者放任别人杀了她,但他却用本应射中她的箭化解了她的命悬一线。杜若把那支箭给了暮北。暮北不会射箭,清岳没教过她。杜若说这是突厥人用的鸣镝,射出的时候遇风会发出响声。
    她那时听到鸣镝的声响了么?她记不清了。她只记得右肩传来钻心的疼,然后她摔下马失去了意识。她甚至不知道那个救她的人是怎么发现了她。
    ☆、拾壹 11.2
    拾壹11.2
    整个正元七年突厥都没有再来。契丹在秋天的时候偷袭突厥东境,把之前划分的界限又向西推进了不少。阿史那赫蓝刚回到漠北,又不得不带着他的鹰师再次出征讨伐契丹。突厥军队经历九原一战尚未得到足够休整,直到入冬前才勉强将契丹人压了回去。
    暮北头上的伤已经痊愈,多亏那两个姑娘的悉心照料,这一次也没有留下伤疤。但肩上的伤口愈合之后留下了一道难看的印子。不过有衣服遮着,又在背后,暮北并不在乎。然而随着天气变冷,她肩上的伤经常会隐隐作痛,大夫说这是因为还没有完全恢复,那一剑刺穿了她的肩膀,或许要一年或者更久才能完全复原。这让她很恼火,因为这意味着她有至少一年的时间无法挥剑。如果还需要上战场,这伤就会碍事了。
    杜若知道暮北一直在为受伤的事生闷气。他说经过上一次,李牧绝对不会再允许公主亲自上阵了。李牧后来也不约而同地亲自找暮北强调了这件事。暮北觉得他们过于担心了。
    李牧继续设赏招募士兵,他需要更多人来保证能一直守住这里。九原守军的兵力逐渐充足,而突厥人没有南下骚扰也给了他足够的时间来训练那些新兵。在增加兵力的同时,李牧和杜若都比之前更加小心。皇帝已经派了一次刺客,还可以再派第二次、第三次。魏子之也许胆小,但并不愚蠢。他知道对方上一次已经察觉他的意图,只不过迫于形势没有揭露。他会再派人来。
    正元八年秋,一个十分奇怪的消息在洛阳坊间不胫而走,说契丹使者暗中来到京城,进宫向皇帝转达联合攻打突厥的提议,条件是,等消灭突厥,除定襄地区仍归入魏朝版图,契丹与魏以长城为界各自为治,互不相犯。这个消息很快传遍全国。百姓们对契丹的提议不屑一顾:九原的李将军和公主刚刚打败了突厥鹰师,李将军的部下的江校尉也将云中地区守得十分稳妥,根本不需要契丹的援助。唯一有问题的反而是定襄。契丹不断出兵骚扰定襄,定襄地区的百姓苦不堪言,很多已经逃往南方成了流民。契丹人对定襄垂涎已久,是否会遵守承诺还很难说。若在消灭突厥之后契丹强占定襄,魏朝得不偿失。然而,让百姓们倍感愤怒的是,皇帝对契丹使者的提议似乎动心了。
    就在洛阳城中议论纷纷的时候,九原守军正在时刻戒备着突厥的突然袭击。上一次,阿史那赫蓝就是带着他的鹰师毫无征兆地突然出现在九原城几十里之外,斥候差一点就没来得及回来报信。
    “润云,皇帝真的打算接受契丹的提议么?”李牧语气十分恼怒。
    杜若靠在他那把宽敞的椅子上闭目养神,“李将军,这对皇帝来说是个好机会。等他一劳永逸地摆脱突厥,就可以把你这个立场不明的人调开,换上他的亲信了。或者,更好的情况是,你死在出征的途中。”既然是联合,那魏必然要出兵。皇帝不可能放着李牧在九原募到的十万守军不用,去调洛阳的十五万禁军。
    李牧脸色阴沉,没有回答。
    “你死了倒没什么,关键是,就没有人可以帮殿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