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新御书屋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第四十六章 80后和80后

      金宝懒洋洋的躺在床上,手里捧着一本蓝海战略,宿舍的几个人,就他坚持看了下来,不过,终究没有小说有吸引力,看的时间长了,就感觉周公一只在热情的呼唤。

    就在这将睡未睡的当口,门被轻轻的拧开,不用看就知道,这进来的,肯定是6文青,其它的几只,开门一向是用脚。

    “老6下课了?待会给我带一份饭回来,”

    6文青双手插在口袋里,腋下夹着一份报纸,“这会就冬眠,会不会早了点?”

    有了有佳的那份工作,6文青同学,是宿舍的五个人中,第一个再也不用向家里要钱的,连学费都可以自己承担,据说还能省些钱出来补贴家里。

    所以,虽然他现在的穿着,依旧是宿舍里最土最朴素的那一个,但他的气质有了很大变化,也自信开朗了许多。

    “你们不知道,一平这书写的太精彩,我要抓紧时间好好学习一下,”金宝笑眯眯的说。

    “偷懒就偷懒,还找那么多理由,不愧是学哲学的,你以为我看不到你上下眼皮在打架?来,给你个提神的,一平又上报纸了,”

    6文青把那份报纸丢到金宝床上。

    “有什么稀奇的,他现在,不上报纸才奇怪呢,”报纸在脚那边,金宝都懒得动。

    “看看吧,这次不一样,我估计啊,会很热闹。”

    “真的?”金宝一个骨碌爬起来,“那还真要看看。”

    他把晚报上的那篇文章看了几眼,马上就笑了,“呵呵,估计还真有热闹,所以说,出名这事吧。也是把双刃剑。”

    办公室里的冯一平,看到这份报纸,现在也是一头包。

    这要是放在有微博的时代,他这会,肯定在稀里哗啦的掉粉,评论区有一大帮人在谩骂。

    首都和上海,大家都清楚,这两座城市,明里暗里的。一直在较着劲,举例说明,,盖楼。你盖了一座4oo米,另一个马上就盖5oo米的。

    可是,你们较劲就较劲吧,为什么要把我牵扯进去?

    去年在上海举办的那场作文大赛,可以说是影响深远。

    对没有参加这次大赛的人来说,它的影响,在于通过它走出来的那一批年轻、新锐的作家。

    当然。它更深远的影响是,自那时起,“8o后”这个词,第一次被传播开来。

    而且这个词非常富有生命力,经常各种刷屏,直到冯一平重生前,才被“9o后”所替代,不过那时提到的9o后,多半是这样式的,诸如“9o后绝美校花”,“9o后霸道总裁”之类的。

    而现在的8o后,则是跟“作家”这样的字眼连在一起。

    去年通过那场作文大赛成名的,不少都是初中高中的学生,最出名,引起反响最大的,当然是上海的那位。

    当然,他的文章确实写得很好,不过,与出色的文章相对应的是,他其它的课程,那叫一个惨不忍睹!

    一般人家,家长遇到这样的货,一天不教训三顿才怪呢。

    但是,这样的事,自然成了不少学习成绩不太如人意的孩子,躲避爸妈板子的完美借口,“别人只有一门及格,我只有一门不及格,为什么还打我?”

    总之,两相对比,反差巨大,极具话题性,然后,报纸上就掀起了一场大讨论,“我们是要培养专才还是全才?”

    冯一平自己也看过相关的报道,看了这个论题就觉得蛋疼,肯定是一些坐在办公室里,不太过问世事,却把悲天悯人,先天下之忧而忧为己任的人,鼓捣出来的话题。

    只要吃过五谷的人就都知道,拜托,全才或者专才,是问题吗?能不能找到一个好工作才是问题好吗!

    家长们是担心孩子们的学习吗?太片面,太表面,担心孩子学习的家长,其实担心的实质是,孩子将来能不也能找一个好工作好吧!

    只要孩子们读完书之后,能做一颗合格的螺丝钉,能娶得起老婆,养得好孩子,那你要我们成为专才就专才,全才就全才。

    就在今年,那位本来被高中破格录取的青年作家,又一次因为多门功课挂科,而选择从高中退学。

    退学之前的一件事,让他的好多同龄人解气又羡慕,拿手续的时候,一位老师问他,“你将来靠什么养活自己?”

    “稿费啊!”

    这话一出,一时间,他就被那些成绩不太好,考上好大学无望,或者是不太喜欢学习的同龄人,奉为偶像,原来我们的前途,不是只有挤高考的独木桥那一条路。

    他和他那一拨同时出名的年轻8o后男女作家,因为生活阅历的关系,作品里描写的青春是残酷的,社会,是黑色负面消极的,但是,没想到,这样不同于市场上现有文学作品风格的书,迅速引起了很多同龄人的共鸣。

    因为市场的需要——就像后来的网络小说一样,作者如果不多写些踩人打脸的情节,那他就会被惨淡的成绩所打脸,他和他那一拨,写了不少这样内容的小说,几乎每一本都很畅销,有些学校的学生,甚至人手一本。

    再加上他们日常生活中,对一些世俗的否定,对一些约定俗成做法的无视,对一些权威的无视甚至是蔑视,也因此,“8o后”,被打上了一个“叛逆一代”的标签。

    而今天首都晚报的这篇文章,就把冯一平拿出来,和那位标杆性的人物做了比对。

    文章说,同样是在高中写了一部畅销小说,但冯一平不但没有功课不及格,高考的时候,还是省状元,而另一位,初中学习就严重偏科,被高中破格录取之后,依然我行我素,最后,因为7门功课挂科,而从学校退学。

    同样是小说,一位文字是美的干净的,整体是阳光的,另一位整体是阴郁的,把粗俗当有趣,把暴力当有理,原本令人难忘的青春,在他们眼里,就是负面到不愿意想起的一段经历。

    我们比较了一下两位作者的生长环境,同样是8o后,一位出生和成长在非常偏僻穷困的山区,一位生活在我国最富裕现代的的城市之一,自小就享受着改革开放带来的各种福利。

    按理,应该是一位对社会有意见,一位应该知道感恩,为什么偏偏他们的看法,恰好调了个个?为什么他们对生活的理解和认识,如此南辕北辙呢?

    在另一位只顾着批评社会的时候,冯一平已经默默无闻的为改造家乡的面貌,做了非常多,而且卓有成效的努力。

    上大学之后,不但各门功课依然优异,公司也经营得有声有色,现在还出版了一部在国际国内,都广受好评的管理学著作……。

    当然,我们知道,有不少青少年,是那些新锐作家的拥趸,但是,如果我们做一个调查,就会很容易发现,像冯一平这样的,才是社会各个阶层都喜欢的偶像。

    所以,学校应当培养全才还是专才,这个问题还用讨论吗?

    拜托,论据和论点的逻辑关系并不紧密好吗?

    虽然通篇都是对自己的表扬,可是,冯一平真不希望把自己和那位对标。

    本来,有不少青少年,肯定是同时喜欢他和他的,这篇文章一出,肯定得分出阵营来,这真不是他想要的。

    其它的都可以讨论,但8o后的消费能力,那肯定是毋庸置疑的,冯一平真心不想现在就有一批反对他的人,比如很快有佳的分店就会开到上海,那些同学一看,冯一平的,“走,换另一家,”

    冯一平该找谁说理去?

    你说,你们两个加起来都好几千岁的城市斗气,犯得着把我们这样两个,加起来还不到四十岁的人扯进来咩!

    得想办法解决一下啊,冯一平皱着眉头想。(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