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46
慧静愣了愣,老老实实的回道:“安康,安康。”
智沐颔首。那太监又推着他继续向前走了,慧静看着他这位陌生的兄长,好半天没回过神来。
智沐路过大太子广钰那里,那太监又停下了,广钰笑道:
“三皇弟难得想出来,是件好事。日后也可多出来走动走动。”
智沐又点点头,说:“日后都会来国子监上课,还望大兄多多关照。”
广钰欣喜道:“那是自然。”
那太监又推着太师椅继续向前,在广钰和众人的目视下来到了课堂里只有桌子的那个位置。那太监把人送到点后就垂着头去了课堂外候着了。
此时太傅还未到,大家都聚在一起三三两两的聊天,聊得都是些无关紧要的话题,可目光却一直在智沐这里。他们嘴上没有说什么,却被眼睛用另一种形式出卖了,就连他们的心里也在揣测这位奇怪的皇子来国子监的目的,是不是带着政治意图,又或者自己能不能在这个事情上挖掘到好处。
茂太傅来了,他比之前更老了,可是精神更加矍铄了。他有好几次想告老还乡,可是都被摄政王请了回来。
他扫视这个不大的课堂,也未在智沐的脸上刻意停留,学生们都已坐好。这些学生以一种说不清楚的目光看着他,他教过许多学生,大多数看他的目光要么带着对知识的期许、要么带着对他的尊敬、畏惧抑或是胆怯——这是没好好完成功课的;但从未有哪一班学生如这班学生般复杂,他们的目光中带着父辈的政治家色彩,带着初生猛虎般的圈圈野心。
——或许还有其他,无论怎么说,这些都不像是一个对知识殷切的学子、一个读书人。
他在心里叹了口气,他想告老还乡的原因当然并非是老了,教不了书了。而是他的这些学生实在不像读书人,还不如回到家乡,带带那些聪慧的幼童,岂非更好?
他的目光在学生当中一个一个扫视,这里面只有几个人算作半个读书人。他的目光停留在小安子天真的脸上,心里暗道:这算大半个。
“孟子见梁惠王。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茂太傅照旧讲起了经义,出自于《孟子》的《梁惠王》篇,他取了第一章和第三章的开头组成了起始语。这两句话组合起来配合起他的哂笑,极具政治讽刺的意味。
因为当梁惠王说完“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等一大句话后,孟子反问的是那个著名“五十步笑百步”的典故——战场上逃跑了五十步的人,却在笑逃跑了一百步的人,这样可以吗?
“不违农时,不竭泽而渔,不焚薮而田,王道之始也。”茂太傅又吟道,他忽然想起来当年有个小太监很认真的讲:王道,仁道也。
他露出笑脸,转过头去找那个讲王道的小太监,这个小太监长得越发挺拔英俊了,可是却又有种说不出的阴柔美来,说是温文如玉却又少了点意味。她也正好看了过来,与茂太傅对视。
茂太傅讲到这里已经将这篇梁惠王经义讲了三分之一了,他停了下来,问三皇子智沐:
“三皇子殿下可还跟得上?要不要先讲些‘小学’适应下?”茂太傅捋着自己的小山羊胡子说道,他的胡子过了五年,可还是不长。
“不用。”智沐昂着头回道,顿了顿又说:“此篇经义我之前读过,尚能理解。”
茂太傅欣慰的点点头:“可曾学过《尔雅》?”
智沐回道:“自学了一点皮毛。”
《尔雅》是儒生研究经学、古词古义的经典,它囊括字义词义、生活用物、天文地理、动物植物,除了是一部词典之外还是一部博物之书。也是学习经义、音韵、训诂、文字学等的启蒙之作。
茂太傅心中暗自认可,要是一个这般大的毛头小子就敢说读通个七八成,就真的贻笑大方了。
“有什么不懂,可以多问问。”他和善的说。智沐抿了抿嘴唇,没有回话,他终究有点孤僻,不懂与人相处,礼仪也不是很到位。茂太傅像是早就知道,并没有深究。
“五年前这课堂有人讲王道,五年后不知道是不是还有那个胆量再讲一遭!”他话说得很有张力,可是看向小安子的眼神却是极为鼓励的。
小安子知道这个人说得是她,也怡然不惧的站起来,朗声道:
“孟子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又曰:‘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此可见仁政之威,王道之强,不战而屈人之兵。乃使万民归崇,他国来战,必举国众志成城反之,焉有不胜之理?王道,仁道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小安子一开始引用的是孟子对于仁政的具体措施,是说如果一个国君施行仁政,那么天下所有士人、所有农民都会想到这个国君的国土下任职、耕作,所有的商贾都会来这里做买卖,旅客们都想去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