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51
两的。
但真要说,山南也还可以,虽然穷吧!至少不是那等天高皇帝远的偏远之地,像扁旗银和盘缠这些朝廷给的赏赐恩典还能足额发放,那等偏远之地的学子才叫倒霉,朝廷发的这些恩典,是分文到不了他们手中的。
由于人太多,他们家原本的八两牛车便不大够,半夏又去买了骡子和驴子回来。
驴子在山南一头才一两二钱,出了山南最低都要一两五。骡子在他们这边买,一头膘肥体健的大青骡子也就五两,倒外边,据说有的地方居然能要到25两。
当然,这得是马骡,驴骡定没这么贵。
半夏买的也不是五两的马骡,而是三两的驴骡。
按闵父的意思,与其买骡子驴这些,还不如买一头健壮的牛,一头牛四两二,刚好是一头草驴和一头驴骡加起来的价钱。
山上的山民爱驴和骡子,山下的村民却独爱黄牛,这自然有其自身原因。
但半夏只买了两头牛,余下的大部分都是骡子并驴子。
牛车稳健,就是慢,上面便架着两轮平车,拉孕妇或者特别牛幼的娃。
骡车则是做成了四轮平车,用来拉货,尤其是粮食。
另外买的马骡好驴子便是用来骑乘的了,马骡壮年男丁骑,驴子成年妇人骑。
倒不是买不到马,顶尖好马80多两,还有百两的,普通马35两,但到马市去批,上上马一匹价十二两五、上马一匹价六两二、中马价三两七、下马价二两七,平均约五两余。
但真要说耐力和各方面数值,其实中下马虽便宜,还真不如一匹5两银子的上好马骡。
且这等马价也就是边塞地区像文姑娘家里这般有粮食茶叶等可以去马市换的常客才有的价钱,半夏他们买,即便是在有马场的山南买,一匹少说也得十多两,买的估计还得是下下马。
三百多人,一辆车十个都得三十辆,他们小孩子多,肯定不能把线拉这么长,于是只好造四轮车,并搭卧铺一样可以躺着的顶卧在头顶和马车之间,供孩子们轮换休息。
如此,造了有十辆这般大的四轮车。
四轮车这边人不是不懂造,但它不利于转弯,不够灵活,便逐渐被摈弃了。
最重要的是,造的太大很容易畜力不够,而拉车的牲畜,在这个阶级分明的社会是有严格规定的。
最后,被半夏想出一个办法。
她这个车子,首先轮子就比一般的两轮马车小,底盘也要稍微低些。
整个马车不是加长,而是加宽加长,像一个房子样式。
整个车身是平的,前面车辕则是往上翘起,方便套牲畜。
在整个房子样马车的外面有个台阶样的设计,这里可以坐下两个人,原本应该是车夫的位置。
但这个车的车夫可不仅仅是要赶牲畜,前面还要坐两个人像骑脚踏山轮车那样坐下位置上登她下面的脚蹬。
也就是说,这其实是一辆半马车半脚蹬山轮车。
整个车中挤挤挨挨装下三十人是没有问题的,甚至上面还有一层可以让孩子们睡觉的地方。
它是上中下三层卧铺使设计,左右两侧可以供一个大人躺下,前后两侧则可以供孩子躺。
每辆车光躺人的位置就十二个,最中间空出来,铺上稻草,剩下的人就可以盘坐在上面。
上下车就从车前上下,车前面的板子参考那个科举考棚那样搭,用的时候就搭上,上下车就抬起来,然后从下面钻出去。
这种车子如果光靠半夏子做,不知要做到何时,马亚男便画了图纸,让分工合作,砍树的砍树,切割的切割,打磨的打磨,做轴的做轴,做轮的做轮,各司其职才好,她自己则负责最后的组装。
也好在他们离京城近,慢慢走,半个月也就到了,那些特别远的地方,得乡试过后,等下成绩,就要开始赶路。
先安排其他家五岁以上的那178个娃,男娃女娃分开坐。
计划是三十人一车,其中小些的孩子24个,大些的6个,如此,12个床铺就24个小些的娃轮流睡,6个大些的便每六个时辰,轮着到牛车上休息一次。
第一、二辆车先各安排10个5岁的男娃、女娃,10个6岁的男娃女娃和4个7岁的男娃女娃上去,男娃车上就再安排3个10岁男娃,3个9岁男娃;女娃车上相反。
第三、四辆车上依然10个5岁男娃、女娃,男娃车上还是10个6岁的男娃,4个7岁的;但女娃车上的6岁女娃却只有8个,另加了2个7岁的,这车上7岁的女娃就变成6个。
而照顾他们的大孩子,男娃车上10岁的只有1个,9岁的剩下5个就都放到了这辆车上;女娃车上倒是不变,还是9岁10岁各3个。
第五辆车上5岁的男娃5个,女娃2个;7岁的女娃5个,8岁的女娃11个,9岁的女娃4个,10岁的女娃3个。
第六辆车上7岁的男娃8个,8岁的男娃11个,剩下的位置就为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