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66
r 比起自行车,还是山轮车制作的更多,毕竟它的用途更大。
她带领的团队只管研发,剩下的生产会有专门的人负责,一般是闵氏的那些族人。
大概是她对军人、商人和匠人都很尊重,所以……文人投奔她的还真不多。
好在,长子闵玉伯、次子闵玉仲、三子闵玉叔和四子闵玉季均已长成,基础教学他们都可以胜任,族中孩子的启蒙都交给了他们,她只要教导最优秀的那几个就成。
尤其长子闵玉伯,他空了一届院试,然后在永丰五年时,一起参加的院试和乡试,先中秀才,再中举人。只会试他感觉还没把握,怕考个吊车尾,到后面殿试考中同进士就不妙了,便没有参加会试。
当然,其实他们考没考都没有意义,毕竟,在如今的北方十三省,半夏的威望达到了顶峰,属于无冕之王。
次子闵玉仲则和三子闵玉叔、四子闵玉季在同年过了县试、府试,有了童生功名后,闵玉仲勉强吊车尾考了个秀才功名,乡试走了个过场体验了下。
三子闵玉叔落榜,和四子闵玉季由于年龄太小,怕被特意压着,就没有继续再考。
到永丰九年,长子终于过了会试,殿试中了第八名,二甲进士,朝考进了翰林院,留在京城,半夏特意给他在内城离庶常馆不是太远的地方买了宅子,三进院子,不特意给他的,而是以后孩子们都要走这一遭。
这个位置在正阳门和崇文门之间,无论是离庶常馆还是贡院都很近,很适合赶考。
半夏走的不是武将争霸的路线,而几乎是种田加忽悠不知道算什么流,所以,她低调的很,但即便低调,却连文小姐同她说话也不敢在那么随意,也再不提什么太宗……
旁边还有一个只要三间正房,两边各两间厢房没有耳房和倒坐房的小宅院,那边特意做了孩子们的书院,请了夫子教孩子们学习。
次子则是在永丰八年中了吊车尾的举人功名后,次年还大胆的跟着哥哥一起参加会试,殿试,差一点点就掉进了同进士,算二甲里的孙山,朝考没考进翰林院,被分到山北省一个小县城做七品知县。
三子、四子一起在永丰八年参加院试,中了秀才,并和二哥一起参加乡试,四子名列前茅,三子吊车尾。
四子和次子一起继续进京赶考,会试,殿试都比较好,二十多名,二甲进士。
只三子估摸着自己也考不上,就没去参加会试。
下面的小五、小六可能启蒙早,二人也一路县试、府试、院试考下了秀才功名,小五还是县案首。
小七、小八两个也嚷嚷着要考,一个八岁,一个七岁,半夏也随他们,结果都过了县试、府试,他们还想考院试,但半夏没让,想也知道这么小不会让他们过。
小七毕竟执着,非要考个最小的秀才出来,次年也就是永丰九年的时候,他去考了院试,还真给他过了。
小八倒是跟着一起去了,没考上,被考官特意压了压。
也是在这一年的秋季,北方地区终于来了一场大雨,滋润了整个北方大地。
但大雨的到来还没来的及让人们欢呼,便迎来了蛮夷的又一次铁蹄。
蛮夷还没怎么着呢!朝廷吓的南迁了……应该说是又南迁了。
因为……蛮夷绕过了半夏他们所在之地,直接向朝廷那边所在地围攻。
半夏让闵氏逆流迁回山南,然后,她用大炮对准了蛮夷身、下即便再如何矫健都只是□□凡胎的战马,一炮轰死对方整个主账高级军官后,兵败如山倒,死在他们自己马蹄下的人,比被汉人军队围杀的还要多。
此次的闵氏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扔下所有伪装,露出所有獠牙,占领了整个北方十三省,一!呼!百!应!
南北列兵排炮后,半夏便不再理了,而是埋头抓心搞建设。
第一要务廉价布倾销,因为北方灾情,整个市场早已崩塌,倾销廉价布不会让当地经济受到任何负面影响,却可以让百姓有衣遮体。
大运河在77年时便早已因干旱、和泥淤积而无法起到运输作用。
所以,早早起运了海运。
粮食不用跟江南运,而是直接去交趾运,布匹、肉猪、肉鸡等换粮食和棉麻等原材料。
同时将粮价强行压下来,恢复稻米30文一斗的价格。
组织训练民兵,严抓秩序,保障民众安危。
第二要务便是修路,水泥路,和铺铁轨。
路修到哪儿,集中供暖房就建到哪儿,煤炭就运到哪儿。
等民众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行路畅通后,紧接着就宣布北方科举继续,县试、府试、院试、乡试依次举行……
之前几个孩子参加的那些考试,严格意义上来说,只是一次小范围的考,而此次才真正恢复了北方十三省的科举考试。
要求:通过县试,即可在各村担任蒙学夫子。(每村至少一名蒙学夫子,至多不超过两人)
期限:为一年;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