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新御书屋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第九百七十八章他乡遇故知

      “为郑将军复仇之事,暂且再议,本官之所以改变计划,决定留在乐安港,乃是为了两件事,一件事便是救助滞留青州府的六十几万百姓,另一件,便是帮史大人解决即将到来的蝗灾。”
    在座众人听得蝗灾之名,顿时人人脸上变色!
    蝗灾在华夏民族的历史上发生过很多次,它的每次出现,都会带来极其惨重的灾难,可谓是危害极大。
    而在这数千年间,华夏民族的老百姓们,也慢慢地摸清了蝗灾的出现规律。
    久旱必蝗,旱极而蝗,这些都是古代劳动人民总结出来的经验教训。
    大旱过后,大批蝗虫开始在大明各地纷纷出现。
    成群结队的蝗虫,铺天盖地而来,它们每天能连续在空中飞行十个小时,并保持这样的速度连续三天。
    蝗虫所过之处,树叶草丛和庄稼,尽数被它们啃咬一空。
    蝗虫拥有惊人的飞行速度和破坏效力,它们会离开干旱的地方,向着空气湿润的地方不断移动,啃咬沿途的农作物。
    几乎每次蝗灾的出现,都伴随着受灾地区的颗粒无收,这让‘民以食为天’的老百姓们,对蝗灾畏之如虎。
    在座众人,无论是足智多谋的阿南喇嘛,还是女中豪杰杜红儿,又或是李定国,刘芳亮这样的战场骁将,听到蝗虫来袭的消息,脸上都露出了忧虑的神色。
    看着众人的表情,赵无忌心下了然,知道他们是被吓住了。
    先有六十万百姓等待安置,随后又有无数蝗虫自外地来袭,众人此时此刻,都有些‘屋漏偏逢连夜雨’的感觉。
    历史上大明王朝的覆灭,便是因多种因素叠加在一起所导致的,但王朝覆灭的导火索,绝对是小冰河时期的来临。
    反常的气候,造就了大量的灾民,而腐败的官吏阶层,又使得灾民的规模迅速扩大。
    不过在后世,蝗灾几乎已经销声匿迹,与这个时代的人们不同,赵无忌并不畏惧蝗灾。
    哈哈哈哈地笑了几声,赵无忌环顾众人,脸上露出有趣的神情。
    “诸位勿忧,我等连强大的满清骑兵都不害怕,又怎会输给这些小小的虫子,”赵无忌看了众人一眼,话锋突然一转,“其实在本官看来,这些蝗虫来袭,不但不是坏事,反而是一件好事呢。”
    杜红儿嗔怪地瞥了赵无忌一眼,没有说话。
    未跟众人多加解释,赵无忌直接便下达命令,“迅速联系青州府内所有庆记与和记工坊,大量制作捕捉蝗虫使用的工具,如捕网,越多越好,力求造型简单,成本低廉,制作简易。”
    “越多越好的意思是?”杜红儿问道。
    “能做多少,就做多少,先做出来再说。”
    “此外,蝗虫并非不可战胜,在自然界中,蝗虫也有大量的天敌,比如鸡,鸭,鹅等家禽。”
    “本官和史大人已经达成共识,他会全力配合本官处理此事,带本官的口信给史大人,让他派人核查整个青州府的鸡鸭养殖情况,一旦蝗虫来袭,让家中养殖鸡鸭的百姓,立即把家中的家禽放出去,捕食蝗虫,一举两得!”
    “大人此计甚妙,所谓一物降一物,以蝗虫之天敌灭蝗,此举当真是别出心裁。”一旁的阿南喇嘛又惊又喜地赞道。
    赵无忌笑了笑,心想你可弄错了,蝗虫的最大天敌可不是鸡鸭。
    在后世,大吃货帝国的子民,才是自然界几乎所有动物和昆虫的最大天敌,想要剿灭蝗虫,非要发动广大人民群众不可,赵无忌在心中暗自想道。
    “事不宜迟,本官稍后便会连夜赶赴青州城,组织灭蝗事宜,此外,”赵无忌的目光在众人脸上一一掠过, 最终选定了合适的人选。
    “阿南尊者、李定国、刘文秀、王启年、王喜你等五人,前去青州府各地府县,配合当地官员,组织百姓灭蝗,至于具体该如何做,你等只需如此,如此……”
    夜色已深,清冷的月光下,马蹄声声响起,平整干净的水泥路上,一辆辆黑色马车不紧不慢地行驶着,向着青州城的方向。
    有赖于赵无忌当初在青州府搞得基建事业,如今的青州府各大府县,全部都有水泥路相通,在平整的水泥路上,马车行驶的速度大大加快,只需要一夜的时间,便可从乐安港到达青州城。
    队列最核心中间处的那一辆黑色马车,乃是所有马车里面,看上去最为宽大和华贵者,护卫在四周的骑兵们,似是有意无意地,与这辆马车保持了相对较远的距离。
    青州府这边并未受到战火袭扰,十分的安全。
    马车的车厢里面,竟有一处十分舒适的大床,床下胡乱散落着女子的衣衫,皎洁的月光透过顶层的玻璃天窗,映照在床上玉人的娇美容颜上。
    床上,赵无忌拥着赤裸着美背的杜红儿,两人同盖一张大被,睡得十分香甜。
    夜深人静,道路两旁农作物的天然清香淡淡袭来,马车车队在水泥路上,渐行渐远……
    次日一早,赵无忌骑着马,率领着千名重骑兵,终于抵达青州城。
    距离青州城十余里地之外,赵无忌便已经看到了道路两侧大量席地而卧的灾民们,灾民数量极其庞大,一眼都望不到头。
    想到这还只是青州城一地的灾民数量,赵无忌的心情,顿时便是沉重万分。
    很快赵无忌等人便来到了青州府城门之处,闻讯赶来的同知孙铨正带着几位官员,在此地迎接赵无忌。
    孙铨是大明名臣孙承宗之子,他原本是高苑县知县,因其家世和能力而受到史可法赏识,得到提拔。
    山东之战中,清兵入侵高阳,孙承宗组织家人与民众毅然与强大清兵对抗,兵败后全家皆死,壮烈殉国。
    事后得知此事的崇祯皇帝,感动之余,便将孙铨提拔到了青州同知的位置,也有勉励忠臣之后的意思。
    赵无忌急忙翻身下马,与孙铨见礼。
    当初孙承宗对赵无忌也是极为赏识,曾特意前去青州城,见了赵无忌一面,又将自己毕生所学编纂的兵书赠给赵无忌,感念这番恩德,是以赵无忌对孙铨非常客气。
    寒暄过后,赵无忌皱眉望着城墙下面横七竖八倒在地上的灾民们,出声问道:“史大人果然没有建造难民营?”
    孙铨先是点头,随即又急忙摇了摇头,道:“侯爷有所不知,史大人一直按照侯爷当初留下来的规矩,去赈济和安置这些灾民。”
    “普通灾民,每日只有两碗稀粥,肯做事的灾民,则可以吃到三顿米饭,至于这些灾民所做的工作,便是营造房屋,搭建灾民营。”
    “只不过灾民数量实在太多,史大人虽然已经倾尽全力,但营造房屋的速度依旧远远赶不上灾民增长的速度,是以……”
    赵无忌点了点头,脸上神情有所缓和。
    既然史可法走在正确的路上,自己便无需为他和这些灾民担忧。
    不过赵无忌还是忍不住补了一句,“还是要尽快营造灾民营,再有数月,便是寒冬,总不能让这些灾民露宿野外。”
    “资金方面若是有问题,可以与庆记,和记的掌柜商议,就说是本官的意思。”
    孙铨急忙谢过。
    随即赵无忌又转身吩咐身后的李定国道,“联系庆记在本地的掌柜,让他未雨绸缪,抓紧煤矿的开采,提前制造大量煤炉,一旦冬季来临,宁可用成本价,甚至是亏本价,也要保证灾民营的供暖。”
    赵无忌也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才能将这些灾民接走,在此之前,也只能尽量地多做准备,做好灾民留在青州的长期准备。
    “史大人呢?”赵无忌问道。
    “下官听闻官仓那边出了点事情,史大人一早便赶去处理此事,所以未能前来迎接大人。”孙铨有些吞吞吐吐地答道。
    “官仓出事?”在这个敏感的时节,任何涉及到粮食的问题,都会被无限地放大,能惊动史可法亲自前去,此番麻烦怕是不小。
    赵无忌想了想,当即命刘芳亮带人守在城外,自己则带着五十名重骑兵以及商敬石,秦翼明等人,进了青州城。
    在孙铨的带领下,赵无忌率人直奔官仓而去。
    没用多长时间,赵无忌等人便赶到了官仓,在这里,赵无忌看到了两位老熟人,国丈周奎和翰林院庶吉士周钟。
    这,算不算他乡遇故知?
    原来因为各地大旱,百姓民不聊生,崇祯得知此事后,便派遣手下大臣前往各处受灾地区,督促救灾,抚慰受灾百姓,国丈周奎趁机向崇祯皇帝主动请缨,表示愿意为皇上分忧。
    周奎选择的地点是山东。
    崇祯深知自己这位老丈人的德性,但崇祯如今正是焦头烂额,急需人手,周奎能挺身而出,也算是给百官做出了表率,崇祯不想打击周奎的积极性,衡量了一番后,崇祯命朝堂上的后起之秀,他自己也非常欣赏的翰林院庶吉士周钟陪同国丈前往山东。
    可叹崇祯并没有看穿周钟的真面目,在朝堂上表现出一副耿直铮臣模样的周钟,离京之后,在国丈周奎面前乖巧的像条狗,事事皆以周奎马首是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