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36
******
北京紫禁城。
才满二十岁、年轻气盛的康熙皇帝烦躁地将案上的奏折扔了满地。
跪了一地的朝臣齐声道:“皇上息怒。”
一个个战战兢兢,头上的红缨帽被奏折砸歪了也不敢扶。
唯二站着的就是索额图和明珠了。
康熙怒道:“朕御极十二载,励精图治,对官员也是优渥非常,可这朱慈烺入长江如入无人之境,江苏、安徽、浙江不出一月就被拿了下来,当地的官员都是干什么吃的。”
群臣:“皇上息怒。”
康熙更怒了:“除了这几个字你们还能说点别的吗?”
明珠为群臣解围道:“皇上,那朱慈烺潜藏三十载,猝然发动,各地官员没有防备,也是可能的。”
索额图捋了捋胡须,“明相国,你这话就有失偏颇了。那朱慈烺在闽浙活动如此之久,当地官员难道一点苗头都看不出?我看他们分明是包藏祸心、眷念前朝,是以明军一到就纷纷倒戈,合该株连九族。”
流官制度下,除了做京官和家里有钱疏通吏部的,一般都会离家千万里去做官。比如山西人到广西做官,福建人到贵州做官,云南人到山东做官。
因此江苏、安微、浙江的官员祖籍基本上都在北方,若是全部株连九族的话,北方就要血流成河了。
陈廷敬膝行了两步,为汉官说话:“皇上,朱慈烺主要活动在福建、广东甚至交趾,福建的耿精忠、广东的尚之信本就嚣张跋扈,麾下山贼流匪众多,当地官员无法管束。
在福建广东两地,官员察觉不到朱慈烺的踪迹也是情有可原。
再者,为了平定三藩,江苏、安徽、浙江的大部分兵力也被抽调到了福建、江西和湖广,骤然遭到强攻,当地官员无军可守,才给了那朱慈烺可乘之机。
若是按索相所说,丢失城池就株连九族,只怕会寒了天下官员的心。”
康熙焦躁地在地上转了几圈,最后道:“陈廷敬,你去湖广见一见吴三桂,就说朕封他做云南王,世袭罔替,永镇云南。
另外,传旨给康亲王杰书,命他亲率大军自湖广沿长江东进,攻取安微、江苏,剿灭残明。”
陈廷敬:“臣遵旨。”
******
湖南衡州。
接到清康熙皇帝敕书的平西王吴三桂,坐在书房里,紧锁着眉头,把敕书摊了开来。
清帝的敕书旁边,是一封明乾元皇帝的诏书。
他出兵起事,打的是反清复明的旗号,是以各地反清力量纷纷依附,广西将军孙延龄、四川巡抚罗森、陕西提督王辅臣就不说了,大大小小的官员士绅更是数都数不清。
若是他接了清帝的敕书,投清反明,甚至攻伐明帝,手下的人大半都不会跟随于他。
众叛亲离之下,他还能世世代代地坐稳“云南王”吗?
而且他才反清复明,就要投清反明,康熙小儿如何看他,天下人如何看他,后人又如何看他?
饶是他的脸皮有长城砖那么厚,也受不了天下人的白眼。
反之,他若接了明帝的诏书,前途更是未卜。
他可是杀了南明的永历帝,与朱明皇室有着血仇,朱慈烺不一定会信任他。他就算一时权势熏天,难保日后不会有被清算的一天。
皇家的人,器量向来小得很。
一旁侍奉的吴世璠忍不住出声道:“爷爷,你何不自立为帝。那康熙杀了父亲和弟弟,和咱家已经是死仇,万万不能降他。”
他的父亲是吴三桂之子吴应熊,吴应熊娶了建宁公主后,作为人质一直留质北京。
年前,吴应熊将康熙削藩之策通告吴三桂,并秘密把吴世璠送出了京城。
吴三桂起兵反清后,吴应熊和其子吴世琳被康熙诛杀。
是以,吴世璠恨毒了康熙。
旁边的谋士也附和道:“小公子说得极是,无论投明还是投清,对王爷来说都不是好出路,倒不如自立为帝,固守西南。清势弱则助清,明势弱则助明,三足鼎立之下,王爷可高枕无忧也。待时机成熟,一统天下也未为不可。”
引以为傲的孙子和一直倚仗的谋士同时劝自己称帝,吴三桂还真动了心思。
下属们挨个来劝了一遍后,“再三推让”的吴三桂终于“勉为其难”地称了帝,国号大周,建元昭武,是为昭武皇帝。
******
除了攻下杭州那一天,玄微陪了下姜妍,后面基本就长在巡抚衙门了,废寝忘食帝处理政务、军务。
南直隶有父亲处理,他可以撒手不管,可浙江一省的事也不少。
依附于明的官员、将领要查其品行,斟酌使用,不过他们祖籍都在北方倒是个麻烦。
战死的士兵要抚恤,伤残的士兵要安置,刚编入军中的士兵要训练,军饷还有些欠缺。
战事中和迁海令下流离失所的百姓要发还原籍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