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03
时候镇北侯和王叔又可以共事了,真是善哉。”
荣王点头:“当然,没问题。”
仲存很想摇头:不,我觉得问题很大!我有话要说!你们听我说啊!
然而他的老伙计继续拆台:“就这么定了吧。老仲啊,反正你再怎么想躲懒,最后陛下还是会一直磨到你同意为止。所以何必废那么多闲工夫呢?爽快点,陛下对你印象也好点。”
仲存:“……”我反手就是一凳子砸得你满脸血!
仲存站起来苦笑着对卿昱跪下磕头道:“微臣……愿尽微薄之力。”
卿昱憋着笑让仲存起身坐好,将已经和白萌、朝臣商议润色过的关于建立国武监和武科改革方案拿给了仲存:“朕只是纸上谈兵,希望镇北侯多提些意见。此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镇北侯多尽心了。”
仲存保持着苦笑双手接过那一叠方案,宫人给仲存端来了茶,让他边喝茶边慢慢看。
仲存看着看着,就陷入了沉思。
武科自科举诞生之时就已经有了。只是因为各朝帝王在统治稳固之后,都会打压武将的缘故,因此武科的人才质量越来越低。稍稍有些文化的人,都会选择文科。
各朝各代有心改革,想让文科和武科的人才交叉考试,但根子上不改变,人又不是傻的。
到后来,武科中文试只剩下默写武经七书,仍旧有大部分考生过不了。别说默写不出,甚至连字都写不全。
前代还有文人写文章讽刺过武科群魔乱舞。
武科考生质量太低让有才之士更加鄙视武科,因此来参加武科考试的人更少,如此形成恶性循环。
卿昱和白萌商量之后,不指望能发个政令就让天下才子蜂拥参加武科,也不指望他们有这个闲心自己选择考两门,便定下了武科是“再教育”的基调。
即,武官上任的时候,必须得到相应的武科的“级别称号”。便是军功晋升的人,也得先去培训,通过考试之后才能上任。
武科从下到上考试的阀门并没有关闭,考试内容也更加严格,宁缺勿滥,考不上就一个都别推选来。国武监将重点转移到对官员的再教育。
同样,武科出身的人要进文官行列,也需要进行相关部门的考试。
便是皇帝急着要安插谁,可以先上任,但只是“代”。什么时候通过考试,什么时候转正,如果一年未转正,就换人。
白萌低头喝茶。
这些改革内容其实是白萌从后世职业教育和部门入职考试中演化而来的。这其中肯定有很多猫腻,也有许多粗糙和不尽人意的地方,但它已经提供了一个理念和雏形,引导着官员们朝着更专业的方向发展,而不是学个四书五经就够了。
若是朝臣们意识到这个问题,肯定会激烈反对。特别是一些文人,他们认为四书五经是高贵的,学透了就什么都不用学了,一切改革都是错误的。前朝有人想将帖经明经等死记硬背,对治国完全无用的科目改成策论律例等,被文人骂了个狗血淋头,最后还是不了了之。
那些激烈反对的文人中不乏栋梁之才,只是他们太尊古,无法接受“老祖宗”的东西被更改。
他们并不会去想,老祖宗留下的那些东西最初在出现的时候也是新东西。
古人可以创新,为何现在的人不可以?
于是白萌和卿昱商量之后,偷换概念,借由文武大臣之间天生的隔阂和竞争意识,改成只有文科武科的官员要跳到对面职位的时候,才需要培训和考试。
文官武官都认为自己更厉害,都看不起对方,对于对方“捞过界”的时候,都会产生排斥心理。但是这种“捞过界”的认命却很常见。
现在卿昱给他们设置了“门槛”,文官和武官虽然都对自己要去对方领地还要考试有点不舒服,但是对对方要来自己地盘的门槛提高了表示万分支持。
最终的结果,是文官武官都认可了这个“培训”和“考试”。
之后卿昱决定,让各部官员都去讲课,讲的就是各部门工作需要用到的专业知识。以后外地官员来京述职,也要让他们去讲怎么治理的当地,美其名曰交流先进经验,所有官员都得去听课,特别是新科进士。
将领们也要去讲一讲自己怎么神机妙算料敌先机,怎么揪出奸细,怎么死里逃生,让文官们听一听他们的功劳和苦处。
卿昱相信这些人很愿意“自吹自擂”,底下听的人肯定也很愿意给上面的人挑刺或者拍马屁。当给新科进士和下面官员布置的作业评改的时候,也能从中发现人才。
这算是又多了一个选拔官员的途径。
虽说选拔出的可能是纸上谈兵之人,但至少他还会“谈兵”,而不是连“兵”是个什么东西都不知道。
听着卿昱由她的想法举一反三,想出了许多能运用在现在朝堂中,又能绕过“改革”这个让许多文人敏感的字眼的措施,白萌看着卿昱的眼神多了一丝认真。
小皇帝,比她想象中的要厉害一些,说不定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