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新御书屋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分卷阅读82

      口一甩,便回了上首尊坐。
    最后,经过几方商议,谢与安夺得第二试的魁首,至于阿箬,由于书简字迹有所涂改,因而只能居于第二,不过,司马笠在当场明确表示,这个看似可笑的意见,他——欣然接受。
    第121章 补写碑文
    阿箬一低头回到了座位之上,对于这个结果,她也算是满意。
    这时,杨玄远起身,淡淡道:“诸位,现在是比赛的第三场,这一场,与先前两试都有所不同。”
    大家屏息以待,对这决定胜负的一场非常关心。
    “来人,上石碑!”杨玄远一声号令,便有校工推着一辆小车进了礼堂,小车之上有一高耸起的物体,全以红布包裹,叫人辨不清是何物。
    杨老在众人的注目之下来到小车之旁,然后拾起红布的一角,一用力便将其全都拉了下来。
    阿箬目不转睛地盯着这一切,直到红布落下的瞬间,她的表情几乎陷入了凝滞,而此刻,一转不转的,除了她,还有上首尊座的司马笠和容隐之。
    而座中其他人,皆是一脸茫然,不知眼前之物究竟有何渊源。
    “此碑,乃是西楚女帝登位之时,立于大殿之前的石碑,碑身由赤铁石打造,碑上刻有西楚女帝亲手所书之《升平赋》,其词其言,不仅极言其心中盛世愿景,更是将其治国理政的思想体现详加梳理,可以说,此碑是艺术与思想的高度结合,是世所难见的珍品。”
    “此碑,在西楚国灭后,便不翼而飞,老夫也是不久之前,于北境寻得,只可惜,世事辗转,我虽费尽心机,却无法保其全骸,以致如今尚有尚有部分碑文流落江湖。”
    杨老叹了口气,仿佛是在为一件艺术品的蒙尘而哀伤不已。
    “此碑文世间素无传本,所以,除了当年几位肱骨老臣之外,几乎无人能记得全章。故而,今日这第三试,老夫所拟之题,便与此有关。”
    与此有关?阿箬心中暗暗一惊,不禁回想起了一年前离忧将给她的那本《西楚碑拓》,上面几乎将整个西楚最为著名的石碑古文全都拓印了下来,厚厚的一本,又因全是拓印原件,所以她读起来相当费劲。
    “请诸位学子上前来阅读碑文,而后对其进行补写!”
    此题一出,阿箬不禁有些苦笑不得,这个题,对她来说,不正是一道送分题吗?
    然而,其他人,与她就是全然不同反应,对于他们来说,或许就连读清楚这残损不全的碑文都是一件极其复杂的事。
    阿箬走至古碑前,她深呼吸一口,然后迅速浏览了起来。碑文与她印象中所记的那一篇几乎没有任何差别,所缺的正是贺兰旌畅谈治国理政的十策论一截。
    她胸有成竹,回到座位,正欲提笔就书时,忽然又有所犹豫了。
    “若是就照着原文写了,岂不是胜之不武?”她之间微蜷,一时之间,思虑万千,“再说了,杨玄远既敢出此题,说明他一定读过原文,我若交一篇原封不动的上去,能不能取胜暂且不论,光是这行为本身就足够引起他的怀疑了!所以,照搬原文,是万万不可的!”
    这时候,几乎所有的应试者皆已读过碑文,杨玄远再次起身,道:“现在,给大家一个时辰的功夫补写碑文。”
    阿箬一咬嘴唇,打定主意,另起炉灶,于是,她略加构思后,便奋笔疾书,洋洋千言,转瞬成形。
    第122章 打探
    第三试之后,有两个时辰的评卷时间,所有的应试者被邀请到礼堂隔壁的书斋休息喝茶。
    阿箬抱起一碗姜茶,缩在墙角,并不想与那些互相吹捧的学子们过多交谈。
    待到一碗姜茶下肚,阿箬顿时倍感温暖,仿佛元气恢复了似的。
    然而,还没等她放下茶盏,身后便有一人,很是客气地与她搭起话来。
    “元兄!”那人很是恭敬地作了一揖,言语也很是温和。
    阿箬转过身去,面带笑意说:“谢公子有何贵干?”
    谢与安看了她一眼,说:“经过方才几试,谢某十分钦佩兄台的才华,故此前来相与兄台交个朋友。”
    阿箬心想,像他这样出身高贵,又确有真才实学的世家公子,定是不屑于阿谀奉承的,所以,他所说的结交,多半是出于真心、绝无虚假。
    于是,阿箬赶紧放下手中的茶盏,对着眼前这个衣着朴素,神色清朗的年轻人深深鞠了一躬,“元青能有那般成绩,纯属运气使然,倒是谢兄,博闻强识,又能针砭时弊,让元青很是敬仰!”
    谢与安淡然一笑,又轻轻摇摇头,感叹了一句,“若是往昔我在会稽,自然毫无胆怯当此才名,可是,今日来了帝都,见识了各种人物风华,倒是让我心中生出了不少彷徨,方知学海无涯,山外有山!”
    阿箬也是淡定一笑,答道:“谢兄能有如此这般心性和反躬自省的习惯,何愁将来不能闻达于天下呀?”
    正在他们相聊甚欢之际,一个声音突然闯了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