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新御书屋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第39节

      就在隔壁永阳县,又不是隔着府,隔着省,靠双腿走路也要不了半年时间。
    唉,不好说哟!
    齐延松被人用异样的眼神打量,很是不自在,赶紧带着书童挤进了程卿家租住的小院。
    柳氏也没想到齐家忽然会来人,听说是齐家二公子,下意识将大娘子推回房,让大娘子务必好好装扮一番。
    刚才柳氏正带着大娘子在厨房里炸面鱼,做厨活哪里保持光鲜亮丽,未婚夫妻第一次见面,怎么说也要给未来夫婿留下个好印象。
    大娘子激动又羞怯,刚由两个妹妹陪着回房,齐延松已带人闯了进来。
    院子就这般小,差点把大娘子给堵在天井里。
    柳氏身上还系着围裙,手里端着一盘炸鱼,放也不是,招呼齐延松吃鱼更尴尬。
    这位齐二公子,怎是个急性子?
    可她又不是齐延松亲姑姑,又哪里好发表意见呢。
    柳氏只能客客气气请齐延松坐下喝茶,齐延松称呼她是“柳夫人”,柳氏也不在意。
    柳氏不知该和齐延松说什么,殊不知齐延松此时心中更失望。
    程姑父家竟落魄至此,如此逼仄的小院一眼就望到了头,竟住着柳氏和程家儿女。家里连个端茶倒水的婢女都没有,两个小厮模样的跑前跑后,内外院不分,小厮伺候女眷,如此混乱——想到自己名义上的未婚妻整天要和小厮亲自打交道,齐延松虽不想认这门亲事,还是觉得自己头顶隐隐泛着绿光。
    而且姑父一家住着这样小的房子,请不起伺候的下人,可见程氏族里没怎么帮衬。
    那他来杨柳巷拜访,借口探望表妹,实则是想寻求帮助……这目的,真能达到?
    齐延松如坐针毡,司墨给他上的茶也难以入喉。
    先入为主的不喜和抗拒,让齐延松看什么都不顺眼。
    恰此时,大娘子在两个妹妹的帮助下打扮好了出来见客。
    二娘和三娘很有心,知道未来大姐夫来了,姐妹俩虽也换了衣裳却随意的很,两人都愿当绿叶去衬托大娘子。
    十七岁的大娘子皮肤瓷白,鹅蛋脸柳叶眉,唇不染而红,叫了一声表哥,脸颊已经染上了绯红。
    这是大家闺秀的美,娇而不美,三分羞怯,七分落落大方,打了齐延松一个措手不及。
    “表妹?”
    嗳,没人同他讲过,表妹生的这样好看呀!
    齐延松被大娘子惊艳了一把,有那么一瞬间,他甚至觉得履行婚约娶了这貌美的表妹也不错。
    不过视线一转,看着逼仄的小院,齐延松的脑子一下清醒了。
    貌美的小娘子虽不多见,仔细寻一寻总能找到,娶妻娶贤,纳妾才纳色,一个得力的岳家可比美貌重要多了!
    虽这样想着,见了大娘子后齐延松的态度热情了不少,在你来我往的寒暄中,他表达了齐家对大娘子的惦记,当然不能说齐家要避讳,只说刚知道大娘子回南仪,又说自己以后会在南仪求学,平日里也能对大娘子一家多多照顾:
    “这也是家里的意思,祖母她们都惦记着表妹,若不是母亲身体不适,祖母又年事已高,定要亲自来南仪看表妹的。”
    大娘子红了眼睛,“是我不孝,没有及时去永阳县探望。”
    大娘子丝毫没怀疑齐延松的话,她对外祖齐家的印象很好,齐家往年也常托人给她带东西,自是疼爱她的。
    而且齐表哥说以后要在南仪县求学,仅仅是想一想齐家如此安排的原因,大娘子就会脸红。
    柳氏也眉眼都是笑。
    对着程卿,她虽信誓旦旦保证,但回了南仪县这么久齐家都没派人来过,柳氏也担心大娘子的婚事会发生变数。
    哎,都是她胡思乱想,齐二公子这不就上门了么,为了看顾大娘子,还要留在南仪,齐家都做到了这步,再怀疑齐家的诚意也太不应该了!
    一家四个女人,都因齐延松的到来而高兴,等齐延松说自己没被书院录取,柳氏和大娘子一颗心都揪起。
    “怎会不录?”
    “表哥你别担心,小郎也在书院求学,我让小郎问一问!”
    柳氏和大娘子都在替他担心,齐延松估摸着火候差不多了就提出告辞,柳氏留他吃饭也不肯,还说程家最要紧是渡过眼下的难关,不必因他而破费云云。
    送走齐延松后,柳氏拿帕子拭泪,真心替大娘子高兴:
    “慧娘,你这门亲事订的极好!”
    司墨听着好想翻白眼。
    齐二公子才学如何不好说,倒是很会演戏呢,若不是司墨盯了齐延松足足有一个多月都要被这人今天的表现给骗了。
    “夫人,表少爷来访,要不要小的去告诉少爷?”
    柳氏迟疑,“会不会打搅卿哥儿的学业。”
    “少爷若知道表少爷上门,肯定只有高兴的,再说表少爷的事不还得少爷去打听么……”
    司墨把柳氏说服了。
    正好柳氏炸了许多面鱼,便找了个食盒装了,让司墨给程卿带些去书院,司墨提了东西出门,司砚平时也尽量不呆在院子里,只剩下柳氏母女四人,二娘和三娘都围着姐姐打趣,一个说齐表兄生的俊,一个说齐表兄说话温柔,羞得大娘子半天没和两个妹妹说话。
    一家人虽没有大宅子住,家中气氛却和睦又欢快,小院里撒满欢声笑语。
    齐延松离了程卿家,也是满面春风的,书童也奉承他:
    “表小姐真好看,就像画上走下来的仙女一般!”
    那样漂亮的表妹含羞带怯的看着他,齐延松极为得意,却也不忘摇头晃脑点评:“表妹是生的不错,不过和诗诗一比又差了点风情。”
    ——待他娶一门家世显赫的妻子,再纳了表妹和诗诗,双美在怀,才叫神仙一般的日子呢!
    第60章 :蔷薇香露
    “齐表兄真这样说?”
    “小的不敢说谎,表少爷说齐家让他来南仪,就为了就近照看大小姐……”
    司墨边说边偷偷打量程卿。
    少爷一定很生气。
    齐二公子这是睁着眼睛说瞎话,特意来照看大小姐,却先和明月楼的头牌厮混月余,没考上南仪书院才想起来有个表妹在南仪。
    大小姐若不是姓程,齐二公子才不会上门呢!
    未来姐夫如此糟心,少爷生气也是应当。
    程卿其实没像司墨想的那样生气,她对齐家本就不看好,没期望又谈何失望。
    订婚又不是成亲,就是成亲还有和离的自由,齐延松对婚事不满当然也能退婚,程卿觉得齐延松不是良配,做的事就是加速退婚的进程,要退就早点退,不明不白拖着大娘子算什么,程卿自己觉得十几岁嫁人太早,别人却不这么看。
    超过二十岁没嫁人在大魏是老姑娘,女孩子的花信年华如此短暂,齐家那边早早把话说清楚,程卿也好重新为大娘子物色夫婿。
    齐延松到杨柳巷拜访一定是为了书院的事,有事就说事嘛,偏要把自己来南仪的原因包装一番,说是为了就近照看大娘子——单纯的大娘子哪里能经受这样的撩拨,再见齐延松一表人才,嫡亲的表哥和未婚夫双重光环加持,大娘子能不托付芳心?
    妈的,是自己失算了!
    程卿懊恼片刻,打发司墨下山:
    “你回县里要去告诉齐二公子,他的事我肯定会上心,等我月底放假回家,一定亲自登门拜访!”
    哎哟,齐二公子这是把少爷得罪狠了呢。
    司墨这样一想,觉得齐二公子大概这辈子都别想考入南仪书院了,至于程卿要如何做到——司墨有盲目的信任。
    司墨一走,崔胖子跑过来:
    “程卿,你家里给送什么好东西了?”
    程卿把食盒打开,“你要不嫌弃,一起吃吧。”
    柳氏买来河里的小杂鱼一条条清理干净,剪掉鱼头裹上面粉和鸡蛋液炸的外焦里嫩,出锅又撒了芝麻闻着就喷香扑鼻。
    小杂鱼买不上价,十文钱能买一堆,是平民百姓才会吃的东西。
    不过柳氏要去肠去鱼鳞,还要剪鱼头,费得功夫可不少,在程卿看来可比鱼本身珍贵多了。
    要不是和崔胖子交好,她才舍不得请崔胖子吃炸鱼。
    嗯,就是这样,和刚从崔胖子手里赚的二百两银子关系不大……
    崔胖子闻着味道味儿口水都快流出来了,他身上的肉就是一口口吃出来的,这人喜欢吃,却不讲究食材贵贱,只要味道好崔胖子什么都吃!
    “不嫌弃,不嫌弃……香,这得配酒啊,一条小鱼一口小酒,那滋味,啧啧!”
    炸小鱼吃到嘴里,崔胖子煞有其事点评。
    书院里不得饮酒,倒可惜了这上好的下酒菜,崔胖子嘴里各种酒名冒出来,颇有望梅止渴的效果,听得程卿都舌底生津。
    程卿心中一动:
    “崔兄,你对市面上的各种酒都了解,可知什么酒最贵?”
    崔胖子想了想,“贵的肯定是名酒,是御酒,还有那些稀罕的。比如西域运来的葡萄酒,小小一坛也要几十两银子,不过我喝不惯那玩意儿,它能卖的贵,全是被文人抬高了身价,葡萄美酒夜光杯嘛,啧,不倒在琉璃杯里衬一衬,也就是寻常之物!”
    葡萄酒是没多稀罕。
    程卿穿越前在法国有个小酒庄,虽然比不上那些名酒,出产的酒品质也不错。作为酒庄的主人,她每年都会邀请一些朋友和生意伙伴去酒庄做客,很多人会对酿酒工艺感兴趣,程卿要领着别人参观,听得多看得多,她也知道葡萄酒该怎么酿了。
    难者不会,会者不难,她若能酿出葡萄酒来,西域的葡萄酒几十两一坛,她的葡萄酒只要十两有没有人买?
    琉璃杯算什么,琉璃是杂质太多的玻璃,作为一个理科生,她还会烧玻璃呢,她不也忍着没骄傲么!
    不行,这样捞金的生意,除非她愿意献给族里,让南仪程氏出面运作,仅靠她自己的力量根本守不住。
    她自己要去经商,又别想科考入仕了。
    南仪的气候也不太适合种葡萄,日照条件达不到,种不出好葡萄。
    程卿主要是把那小荒丘利用起来。
    “吃个鱼也能走神?”
    崔胖子嘟囔几句,程卿不吃,他就多吃几条呗。
    种葡萄酿酒这个想法被程卿自己否决了,她万万没想到最后还是齐延松给了她开发小荒丘的灵感。
    过了十来天又是书院放月假,孟怀谨说劳逸结合不支持她继续赶工做账,程卿收拾了东西回家。一到家才知道,齐延松并没有老实呆着,而是又来过杨柳巷两趟,这两次过来很有针对性,送了一些胭脂水粉和漂亮的衣裙,打定主意要讨大娘子喜欢。
    程卿呵呵笑,“齐表兄肯定不是故意忘了我们还在孝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