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新御书屋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第1412页

      他们没有能力,但是萧元却有能力解决这些事情。
    为了天下百姓,也为了她自己,张太后终是做了决定。
    就在董大从津门出发陈兵京城时,张太后带着幼弟大开城门,迎接大靖的军队出城。
    董大没有先入城,而是在城外整顿军队,随后,萧元带兵赶来,张太后带幼弟奉萧元为主,迎他入主京师。
    自此,萧元真正做到了天下一统,将整个江北纳入怀中。
    萧元进了京城,又派了人去各地收拾一些叛军和匪患,以雷霆手段平定江北,并进了皇宫,发了诏书,决定定都京城,并立萧英为太子。
    第1074章 乱世尊荣141
    这几日苏州城一派繁忙景象。
    安宁在行宫中忙着收拾东西。
    萧元定都京城,安宁要带着孩子们跟去京城,自然需要收拾东西。
    除了东西,还要确定跟随人员,哪些人留在苏州,哪些人跟着去京城都要确定下来。
    原先乐阳公主说要留在苏州的,毕竟之后董大需要镇守南夷,乐阳也要回南夷的。
    但是安宁劝她跟去,安宁的意思是董大不知道什么时候出发去南夷,乐阳在苏州呆着难免夫妻分离,再者,她也希望乐阳去京城看一看。
    乐阳想想也是,便也收拾了东西,准备跟着安宁一块去。
    安宁才劝了乐阳,王启就找了来,声称也要跟着安宁一块去京城。
    安宁也明白王启母子的想法。
    这母子俩应该是怕安宁走后没人罩着,他们势单力薄被人欺负。
    他们是跟着安宁才会安心的。
    还有些文臣和武将的家眷也要动身去京城。
    凤阳公主这几天也在忙,她也要去京城的,凤阳找了戚南雪问他:“公子是怎么想的?是要留在苏州城,还是去京城?”
    戚南雪想也不想就答:“去京城,我是公主罩着的,自然要跟公主在一起。”
    凤阳笑了笑:“那你好好收拾一番,过几日便要动身的。”
    忙了好些天,安宁终于带着一大队人马在侍卫的护送下动了身。
    这一路走去,她们走的都是水路,乘船走大运河去往京城。
    偏生早先这里灾那里难的,可安宁北上的这段时间一切都是风平浪静,天天都是风和日丽的好天气,船行的也就快了,不过十几天就到了通州码头。
    萧元那边派了萧瑾和萧松几个在码头迎接。
    十几艘的船靠岸,岸边一辆辆的马车侯着。
    安宁带着孩子们以及随行的下人下了船就直接坐进马车里去往皇宫。
    他们前脚坐进马车,后脚便有两男两女,看样子像是两对夫妻的人从马车上下来,去码头乘船。
    这两男两女其中便有银芽和兰生,另外便是张太后以及安庆泰。
    四个人是坐船一起去南夷的。
    萧元在进了京城之后见过张太后,也问过她的打算。
    萧元让张太后挑选地方,他会跟那边的官员打招呼给张太后办户籍证明之类的。
    张太后挑的是南夷。
    她当时说:“一直听人说南夷如何如何好,那里是陛下起家的地方,我们就想去看看,再者,银芽妹妹在那里生活了几年,那边比较熟悉,我还是去那边的好,起码能和银芽妹妹做个邻居,我们两家也算有个依靠。”
    萧元看她决定了,就叫了董大过来认了人,让他们先乘船去南夷,等董大去了南夷之后会帮他们办一些手续之类的,另外也告诉张太后以后有什么事情可以找董大帮忙。
    张太后和安庆泰这些年在宫里也攒了些好物件,他们走的时候,萧元让他们都带了去,这些金银以及珠宝完全够张太后和安庆泰两人过一辈子的。
    至于那个小皇帝,萧元也没有怎么着,小皇帝退位之后,萧元封了他一个康恩侯。
    等着安宁带着孩子们进了宫,萧元和安宁夫妻团聚,之后便是礼部准备登基大典的事情。
    这次,萧元才是真正的一统天下,自然要举行登基大典,而且还要封赏有功之臣,追封先祖等等。
    登基大典过后,萧元手底下的这些人入驻各部,还有大齐的一些官员也重新启用。
    那位惹下大祸的狄颂萧元也没有降罪,而是想封他做左都御史。
    只是狄颂这个人脾气太臭,而且太过愚忠了,竟然不愿意做大靖的官员,反倒是直接在家自尽,追随大齐皇帝而去。
    萧元是真不知道怎么说这个人了。
    不过卢旺萧元却重新启用了。
    卢旺再次成为河道总督,萧元让他放手治河,给了他绝对的信任。
    黄河决堤,两岸百姓受灾,萧元登基之后就让萧英和信郡王两个人带着人去灾区赈济灾情,同时帮助受灾地区的百姓恢复生产,平稳局势。
    而李首辅萧元也启用了。
    原先萧元想让李首辅做一部尚书的,但是狄颂自尽,萧元便让他先做了左都御史。
    除了启用官员,萧元还追封了安宁去世的父亲柳御史为承恩公,安宁故去的母亲为承恩公夫人。
    而安宁也接了一个柳家的孩子柳译在身边养育,以做承恩公的嗣子。
    这么纷纷乱乱的,等天下大局平定,各地恢复生产,已经是一年之后了。
    这个时候,萧元又行了一项让许多百姓欢欣鼓舞的政策,那便是废除贱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