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重生之文坛女王 作者:零落如故
首《海阔天空》似乎把全部人心中压抑给发泄出来,这场景任谁看了都会为之动容。谁说现在的代年轻人是垮掉的代,谁说我们没有热血,谁说我们没有脊梁,我们必要精彩的活,让所有看轻我们的人乖乖闭嘴。当那位说自己表哥是电脑高手的男生把这切拍摄下来上传上网络之后,迅速引发了所有年轻人的同感,似乎那篇文章带来的影响下子消弭于无形了。
但是叶弥尔知道自己已经在媒体那边挂了号了,如果自己的出现任何差错,他们会把自己打入深渊。所以,叶弥尔选择参加这次的征文活动。
而她选择了法国著名作家阿尔封斯·都德的短篇小说《最后课》,写的是普法战争后法国战败,割让了阿尔萨斯和洛林两地,普鲁士占领后禁教法语,改教德语,爱国的法国师生上了最后堂法语课,表现法国人民的爱国情怀。
这是篇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由于其主题表现的深刻与艺术手法的生动,被许国家选进课本,作为中小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了解法国文学的教材。
小说重点写法国阿尔萨斯地区被德国普鲁士军队占领以后,侵略者强迫当地学校改教德语的事件。最后课,是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典型环境,因为从此以后学校里不许再教法语了,小孩从此要学习异国统治者的语言,接受异国文化。这是侵略者在军事强占以后进行的文化侵略。作者在这里把个小学校里的堂课的意义提高到向祖国告别的高度,使这堂课的任何场景、细节都具有了庄严的意义。
小说在艺术上有两个值得特别注意的地方。是巧妙的叙述视角。作品的主题十分严肃,但对这主题的表现却选用了个巧妙的角度。作品原来还有个副标题是“阿尔萨斯省的个小孩子的自述”。作者选择个淘气调皮的男孩作为主人公,通过他带着些无知而稚气的口吻,以他心理的变化,间接地写阿尔萨斯地区人民由衷的悲痛和对侵略者无声的抗议,表现出他们对祖国的恋恋深情。小主人公在这堂课里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教育,读者也受到了感动。
叶弥尔第次读到这篇小说的时候,或许是因为华夏曾经也遭受过这样的苦难,或许是因为陈家因战争而死的人们而感同身受。虽然小说设定的是法国,但是作为样曾被侵略,样曾经被迫放弃自己的文字,样惨痛的经历,在这些东西面前,国籍又算得了什么呢。叶弥尔样为这篇小说而感动。
而现在恰好是华夏与倭国外交关系敏感时期,不可以写的太过明显,以免触碰到什么敏感的神经,就以普法两国隐喻最好。
叶弥尔写完之后,又检查了几遍,就把小说发到这次活动的官方邮箱上去了。
“苏老,实在累了就歇歇吧。明天就是截止日期了,估计今天的稿子质量不会很高。”名女子端来杯茶放在桌子上,柔声说道。
“青玉,你这样的工作态度是不对的。我们要认真对待每位来稿的作家,相信你爸爸也是这么教你的,再让我听到类似的话,小心我让你爸教训你!”女子口中的‘苏老’把他好通说。不过,显然没什么威慑力。
“好好好,青玉知道了,下次不敢了。说真的,苏老,周致远那篇《爱无界限》不是很好吗?设定宏大,立意也好,文笔不用说了,为什么你不同意啊?这截止日期也快到了,您就没有挑出篇你觉得满意的文章吗?”
因为是苏老是这次的征文活动的总负责人,具有最后决策权,前些天其他评委致认为周致远的《爱无界限》足以担当冠军之位,不知为何苏老看完之后就句不行,这让杜青玉十分不解,忍了几天终于开口问道。
这也就是苏老,要是换成其他人,句不行就否决了其他人的提议还没有半句解释,那些眼高于顶的评委还不翻天了!但是是苏老说的这句话,其他人不得不服。
苏老全名苏博文,取自《论语?雍也》:“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据说是北宋文学家苏轼的后裔,年轻时曾留学法国,回国后又四处游历。所做诗词著作不胜枚举,对华夏现代文学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有人称苏老是‘当代苏轼’,尽显先祖遗风。
“就因为他的设定太过宏大了,使得他要表达的爱国情怀显得有些苍白无力。原本他想通过不同国籍的人的爱国情怀来彰显这种情怀留存于骨血的性质,但是其笔力还不足以驾驭这么宏大的设定。可惜啊.............”
苏老叹了口气,继续认真仔细的看着来稿。杜青玉听完就在边沉思,想想苏老的话,在想想周致远的文章,好像是这样没错。杜青玉自小跟着自己的父亲学习写作,看过的作品犹如过江之鲫,接触过的文学大家也是数不胜数。要是让她写出惊人之作或许有些困难,但若是让她品评鉴赏,那真是手到擒来。否则这次也不会受邀加入这次的评委组。
“大才啊!果真是大才!日的等待最终不负!哈哈哈........”只见苏老哈哈大笑,犹如癫狂之状。
“苏老,你这是怎么了?小心啊,您身体不好,医生让你稳定情绪啊。”
“哈哈哈,得遇良才,当浮大白啊!青玉,你赶紧把这篇小说打印出来,让其他人也赶紧看看。后继有人啊!”
“老苏,你这是怎么了?在隔壁就听到你的声音了,有什么喜事让我也高兴高兴!”名老者听声赶来,后面跟着群人都是听到声音跑来看发生什么事的。
“老杨,赶紧的,快看看这篇小说。”苏老从杜青玉手上拿过刚打印出来还有些热度的稿子递给杨老,“你们都看看,都看看,哈哈...”
苏老的欣喜之情溢于言表,看过遍的他,又拿起份书稿仔细阅读起来。
“写的精彩!”
“文采斐然!”时间屋子里充满了赞美之词。
“好!文笔老练,着眼于细节,以小见大,最重要的是因时制宜,哈哈,难怪你晓得那么开心,好啊,才十六岁,大有可为啊!”
没错!让众评委赞不绝口的就是叶弥尔写的《最后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