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提审李虎
巡抚王庭书领着贺六、老胡、赵管家来到后衙的仵作房内。
仵作值房中央,放着一口大棺材,棺材盖倒是没钉死,只是覆了一层红布。
王庭书解释道:“这是殉国忠良入殓的规矩。皇上追封的旨意到前,不得加盖棺材盖,只覆一层红布。
赵管家噗通一声跪倒在棺材前,大哭道:“老爷啊,你死的好惨啊”
看w正版:c章节\上u。
王庭书安慰赵管家道:“节哀啊你家老爷是为国而死,重于泰山”
贺六趁王庭书不注意,朝着老胡使了个眼色。
老胡会意。他走到窗户前,猛然喊了一声:“王巡抚、赵管家你们看,西边天上有一股紫气莫不是赵大人的在天之灵”
王庭书和赵管家听后,齐齐来到窗户前,朝西边望去。
贺六趁他们不备,掀开了棺材上的红布。
棺材之中摆着七八根人骨,其中三四条较长,像是大腿骨和臂骨,还有几块短小的,应该是指骨。
贺六强忍着恶心,伸手进去,将一块指骨揣进了袍袖中。而后他又立刻将红布盖上。
王庭书和赵管家在窗前望了片刻。王庭书疑惑道:“胡大人,我怎么没看见你说的紫气呢”
贺六道:“你们听老胡瞎说呢他都六十多岁的人了,老眼昏花不说,还爱疑神疑鬼。”
一众人出了仵作房。贺六对王庭书说道:“王巡抚,抱歉我们来的这么早,搅了你的好梦。我们还有些事要办,就先回钦差行辕了。”
回到钦差行辕。老胡问贺六:“东西拿到了”
贺六从左袖中拿出一方手帕,用手帕覆手,从右袖中捏出那枚指骨。
老胡一脸厌恶的表情:“我说老六,这方手帕是江南丝绢帕吧我侄媳妇儿给你预备的可惜了,沾了这死人骨头,只能扔掉了。”
贺六道:“去拿信鸽来”
外出公干的锦衣卫向京城传递消息,一向是用飞鸽传书。飞鸽传书要比飞马递书快的多。
老胡拿进一只红点子信鸽。信鸽的腿儿上,绑着一个信筒。
那块指骨并不大,恰好能塞进信筒。
贺六又拿来一张纸,用蝇头小楷写道:“十二弟赵慈立即验明此指骨是否为五十一岁男人之指骨。速速回信。”
贺六将纸条卷起,用细绳绑在鸽子的另一条腿上。而后在院子当中,放飞了信鸽。
老胡问:“老六,你是不是怀疑那堆骨头不是赵简之的”
贺六答道:“要是他王庭书王巡抚说什么就是什么,那咱们爷俩也不用查什么案子了”
老胡道:“你是不是该提审李虎了”
贺六点点头:“这是自然。他这个前任大同卫总兵是大同之败的罪魁。咱们既然要查城破的原因,就一定要提审他。”
下晌,二人来到关押李虎的房间。
李虎见到贺六和老胡,“噗通”一声跪倒在地。
贺六半嘲不讽的说道:“李总兵身上有八处刀伤,还是免礼吧。”
李虎接下来说的话让贺六吃惊不小:“六爷,我身上的伤,是自己砍得皮肉伤不碍事”
贺六吃了一惊:“什么自己砍得”
李虎是个粗人,说话倒是直来直去。他直言不讳的说:“六爷,我丢了大同城,要是身上丁点伤没有,在皇上面前交待不过去啊”
贺六苦笑一声:“李总兵,你这是在跟锦衣卫承认自己欺君”
李虎蠢直的说道:“我的六爷。不欺君是个死。欺君我尚有一丝活路啊说不定皇上听说我身受八处刀伤,会心生怜悯之心,饶我一死呢”
老胡在一旁插话:“我说李虎,你是缺心眼么世人都知道我们锦衣卫只忠诚于皇上。你告诉了我们你在欺君,就等于告诉皇上你在欺君”
李虎脸上露出一丝笑容:“六爷会保我的。因为我要告诉他一个惊天的秘密”
贺六笑了笑:“现在的人说话,怎么动不动就惊天,就动地我在锦衣卫二十年,查过的大案子多了,见过的大秘密也多了”
李虎问:“战死几万边军、丢失大同的真正原因,算不算惊天秘密”
贺六来了兴趣:“哦说说看。”
李虎拱手道:“六爷大同卫之所以在一天之内失守,是因为有人私通鞑靼”
贺六道:“何以见得”
李虎侃侃而谈:“其一,守城嘛,总要有个强处、弱处。北偏门就是大同城防的弱处。鞑靼人难道会算命他们怎么知道北偏门防守最弱他们的主攻方向正是北偏门一定是有内应通风报信其二,北偏门城楼上有二十门弗朗机快炮。两千守军有两百杆三眼神铳。这些火器要是打响了,居高临下,任他来再多鞑靼人,也要死个八千一万才能攻破城门。然而,那些火器没有响因为快炮、火铳所用的所有子药都受了潮火药怎么会早不受潮,晚不受潮,偏偏鞑靼人攻城的时候受潮”
贺六点点头:“还有呢”
李虎道:“北偏门一破,城内有几十个身着明军甲胄的骑兵,骑着快马在城内高喊北偏门被攻破啦鞑靼人打进来啦弟兄们快跑啊其他各门的弟兄听到这话,士气没了十之八九畏战之心就像是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没了士气,弟兄们手里的兵器还赶不上烧火棍,他们纷纷跑下城楼,成了鞑靼人的砧板鱼肉。”
贺六笑了笑:“你说的有道理。的确像是有内应。只不过嘛,我听人说,这内应有可能是你李虎李总兵”
李虎高呼一声:“冤枉”
老胡笑道:“落在我们锦衣卫手里的人,十个倒有九个都在喊冤枉。”
李虎道:“六爷,我这人的确贪生怕死不然我也不会在自己身上弄这八处刀伤飞禽走兽尚有贪生之心,何况是人可我绝不敢私通鞑靼,将一整座大同城送给鞑靼人那样做,可是诛族之罪唐宋元最多诛九族,咱大明可是能诛十族的啊”
贺六道:“不敢私通鞑靼我怎么听说你一直在私下里与鞑靼人做买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