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41
舒了口气。
因为算是科举凋敝的省份,山南都和偏远地方的州府一般,岁科同考,人家的学政一般头一年岁考,次年科考,他们这边通常都是新学政到任的第二年岁科同考,每三年换一位学政,每位学政主持一次岁科同考。
因为是院案首,半夏并不用再参加次后的科试,而其他四位同考,被岳父一同保举的其他童生因皆未过院试,更不用参加科试,故而,院试五日后榜单一出,他们几人便决定返家。
此前等待榜单的五日,几人便已将回乡要带的东西买好,决定回去时,第二日便可回程。
走前的一日,将堂屋的东西都装上他们带来的驴车上便成。
驴子是岳父家的,平车是半夏自己做的,故而来回路上她得意享受同岳父同等待遇,可一直坐于车上,其余人等只行李可放上来,四人要轮着坐,每人只得坐一段路程。
回城同样走了八日,到县城后,天便黑了下来,在县城修整一日,第二日赶回村中。
闵村距县城有30里,有两位学子是泉山镇上的,距县城15里,还有一位在南山镇,距县城25里,山门村便属于南山镇,剩下的一位学子是岳父家族人,离县城更远,当日回不去,要先在山门村他们家里歇一日,次日回山。
农家牲畜珍贵,没谁舍得用牲畜代步的,就怕压着,况驴车不比牛车,拉一车行李,再三两人也就差不离了,再多便有些吃不大住。
过了南山镇,只剩了他们师徒三人,行李也少了,一起坐着车,五里路不一时便到。
从南山镇沿着官路一路往南走上一里,便要往东拐,往东走三里,中间过一个村子叫小南庄,往南拐入一条小路,小路走1里,便是闵山门村。
山门村山门村,很直白的就是说它是大山的一个门户,建在大山的隘口上。
这样的山门村,在他们附近的南山这块儿有三个,或者说,在他们附近有三个这样的村子,大家都叫山门村。
为了区分,官方的名字是中山门,东山门和西山门,但他们附近的村子一般是按姓氏称呼。
比如中山门,以及是闵氏族人聚居之处,便被叫做闵山门村,东山门村是于姓族人聚居,便被称为于山门;西山门村曹姓聚居,便是曹山门。
当然,再到后来,为了称呼方便,一般说的南闵山村,南于山村和南曹山村也是说的他们。
在县城南面,一说是山门村的,别村人听到,心里就会有这么个印象:哦!就是那几个特别特别穷的村子啊!
山门村的山,一大半是石山,一小半开的梯田和矮灌木丛山;石山和灌木山基本连野菜都难寻。
山门村的土地,一半大部分是沙田,种西瓜倒是不错,可惜此时的西瓜还没有推广的很开。
捉虫
或者说,由于运输困难,西瓜并不能成为经济作物,贵的地方死贵,贱的地方死贱,其本身又不顶饱,种的人便也极少。
山门村的西瓜由于成熟的早,成长的快,既沙且甜,离京师又近,最近这些年倒是极为受欢迎,据说在外地名声不小。
可惜,在他们当地,三文钱二十斤,却费水的很,并不上算,每家每户种上一两亩地便是极限,由家中妇人精心侍弄打理,男人们更多的精力,还是要放在能活命饱腹的粮食作物上。
他们此时的每家每户可不同于后世的三口之家或者加个二胎的四口之家,而是一大家子三代甚至四代同堂,每家每户少则几十口,多则上百口人。
像半夏家,虽分家,但兄弟们之间感情好,田间劳作时,便会互相帮衬着去劳作。
每年夏季西瓜成熟贩卖时,更是几乎劳动大半个村子互相帮着摘瓜卖瓜。
一大排子人站成一排,有专门蹲在那里摘瓜的,有紧跟在摘瓜人后面接瓜的,然后才是一个一个往地头传送,再到地头装入袋中过称的。
摘瓜人和递瓜人因为要来回弯腰摘取,就很累很磨人,往往这个工作就由自家人完成。
摘瓜地瓜并不仅仅是一排,而是一大块田地,分成几行的瓜行,就要站几排的人,就要用到几个摘瓜人和递瓜人,要是兄弟妯娌关系不好的人家,每次为个摘瓜递瓜都能吵起来。
他们兄弟加上闵父共五小户人家,为了避税,是分家不分户的,田地还放在一处,要等闵氏父母都过户才会分,甚至他们过户也可能都不分。
比如闵大伯闵二伯到现在都跟他们家在一个户头上呢!
他们五小户人家,一共种了两亩西瓜,每户四分地,都有各自家中的女眷来打理,四分听着少,实际上一点不少,尤其需要浇地时,更是麻烦无比,故家中13岁以下的男娃也是要帮着打理瓜田的。
每到瓜快熟时,还有搭个茅草棚子,俗称瓜棚,防的也不是人,而是专门祸害瓜的一些小动物。
路上若有人想吃瓜,只需同主人打声招呼,自去摘上一两颗便是,村人都热情的很,也并不小气,主人同过路人打